和之前的克倫威爾坦克工廠一樣,T系列坦克的生產線被從皇家軍工廠分割了出來,成立了澳大拉西亞第一坦克製造廠。
被分離出來的第一坦克製造廠,作為目前極其重要的坦克軍工,自然是要掌控在王室和政府的手中的。
經過和政府的協商,第一坦克製造廠將會從原有的王室控股變成王室和政府合營。
當然,政府也是很有誠意的。王室財團用各系列坦克的資料和生產線入股,佔據第一坦克廠總股份的75%。
而政府出資2500萬澳元,外加提供坦克廠的場地,包括將整個坦克廠完善起來,佔股25%。
阿瑟對於政府的入股是秉持鼓勵的態度的。畢竟王室財團如果單獨掌控太多企業的話,難免會讓將來的政府不滿。
哪怕阿瑟在位時期,包括下一任君主威廉的在任時期都可以穩住政府,但誰又能保證下下任的君主也能穩住政府呢?
適當性的讓政府參與,同時還保留王室財團對於這些企業的控制權,這是阿瑟接下來要進行佈局的。
一個完善的君主國家的體制,應該是君主和政府處於共同利益,王室和政府的財政能夠共同賺錢,大家達到雙贏的目的。
政府富而君主窮,君主的一切行動都要受到政府的節制。畢竟錢是萬能的,包括擴張軍隊等等,都離不開手中的錢財。
而君主富政府窮,也會導致許多問題的誕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王室太富政府太窮,難免會讓政府的一些極端分子羨慕甚至嫉妒王室,從而產生對抗王室的心理。
當然,第一坦克製造廠從皇家軍工廠分離出去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
至少在第一坦克廠的工廠完全建成之前,在坦克的生產線完全鋪設完畢之前,坦克的生產仍然還會在皇家軍工廠進行。
畢竟第一坦克製造廠的搬遷是重要的,但國防部對於坦克的需求更加重要。
沒有什麼比國家的軍事實力提升來的重要了,畢竟軍事實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安全程度,特別是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
但又話說回來,無論在哪個時代,國家之間的秩序永遠是弱肉強食。
雖然幾個強大的國家或許會聯合起來制定規則,但只要其中有任何一個國家變得更加強大,足以對抗其餘的國家,規則就會隨意被踐踏。
正當皇家軍工廠的坦克逐漸進入生產時,阿瑟突然收到了來自歐洲的壞訊息,那就是兩個臭味相投的國家,德國和義大利已經在逐漸的走近了。
說實話,這條訊息有些超乎阿瑟的預料。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中,雖然這兩個國家最後結成了同盟,但在此之前的幾年時間裡關係並非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但又仔細想想,這個世界和歷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奧匈帝國,並未被拆散成許多個國家。
奧匈帝國只是分裂成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共和國,特別是奧地利帝國,目前仍然算是個末等列強。
這也代表著無論是義大利還是德國,想要單獨的侵佔奧地利帝國的土地,毫無疑問是困難重重的。
德國目前的軍隊人數不足奧地利的一半(國家軍隊),而義大利軍隊的糟糕戰鬥力就不太可能是奧地利帝國的對手。
這樣的情況下,兩個原本因為奧地利問題還產生矛盾的國家,因為共同的敵人走到一起也就變得有可能了。
這就好比英法,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自然不用多說。但在統一的敵人德國面前,英法仍然能夠結成同盟,聯合起來打敗強大的敵人。
不過,德國和義大利的走近也代表著一個壞訊息,那就是歐洲的局勢很有可能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動向變得更亂。
因為從這兩個國家的鄰國來看,他們的聯合有可能不只針對奧地利帝國,還有可能針對法國。
法國同樣是這兩個國家的鄰國,而且目前和德國以及義大利的關係都不太行。
可以預料到的是,這兩個國家一旦結成同盟,不止奧地利帝國會擔驚受怕,就連法國人也會防備著這兩個鄰居搞出什麼么蛾子出來。
畢竟這兩個國家一個是有前車之鑑的德國,一個是現在把擴張兩個字幾乎寫在腦門上的義大利,法國人不防備是壓根不可能的。
特別是德國,作為法國人20世紀初的最大死敵,法國人一定會堅決防備,甚至直接把德國當作法國的最大競爭對手,哪怕德國目前軍事力量還在遭受著限制。
不過,按照法國人目前懼怕戰爭的狀況來看,法國人最大的可能還是會尋找同盟一起對抗德國和義大利,同盟的最大可能也正是同樣遭受著德意危害的奧地利帝國。
話說回來,法國和奧地利帝國其實在一戰後就走的比較近了。只不過當時的走近大都是經濟上的。
法國資本秉持著一貫的原則,在一戰戰敗後大量向奧地利貸款,愣是將自己在戰爭中的敵人變成了友好國家。
當然,法國透過貸款拉攏奧地利也是有目的的。之前是想要透過奧地利牽制俄國的注意力,達成自己歐洲霸主的野望。
現在就是想要聯合奧地利對抗德國和義大利的結盟,避免和德國以及義大利發生戰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