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法國和英國這樣的列強來說,借出去的債務遲早都能收回,並不用擔心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會賴掉這筆欠款。
隨著時間進入8月,北查科地區的戰爭也進入更加膠著的狀態。雙方的傷亡數字均突破5萬人之後,接下來所比拼的,就是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人力和財力。
因為自知在人力方面不佔優勢,在澳大拉西亞軍官團的建議下,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決定搶先在北查科地區對玻利維亞軍隊展開反攻,來奠定自己在戰爭中的優勢。
1931年8月17日,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率領超過2.5萬名巴拉圭士兵,在長度超過70公里的前線上對玻利維亞軍隊展開了全面反攻。
何塞·費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維亞的計劃,就是趁著玻利維亞軍隊接連兩次潰敗,在他們的援軍還沒有抵達的情況下,率先佔領整個查科地區,確定巴拉圭的戰爭優勢。
讓雙方都沒想到的是,這場進攻戰持續的時間比戰爭到現在還要長久,也間接的讓兩個國家的有生力量直接被消耗殆盡。
巴拉圭的全面反攻是從8月17日開始的,等到結束的時候,已經是十月末了。
這場持續了兩個多月的全面反攻,對兩個小國家來說已經是難得一見的大場面了。
除了一開始投入的2.5萬名士兵之外,巴拉圭又在戰爭打響的一個多月後,向前線派遣了三個師,也就是大約3.4萬名士兵。
而玻利維亞方面,一開始前線駐守著三個師的兵力,再加上援軍,也湊齊了六個師,士兵人數超過9萬人。
這場全面反攻結束之後,巴拉圭方面有兩個師幾乎全軍覆沒,總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受傷人數超過2萬人。
玻利維亞也沒好到哪去。這場全面反攻仍然是玻利維亞失敗告終,這也導致玻利維亞有兩個師的兵力被全殲,死亡人數超過3.6萬人,被俘虜接近8000人,受傷人數更是不可計數。
這場戰爭結束之後,雙方的有生兵力都已經降到了冰點。目前巴拉圭方面可以調動的軍隊只有三個師不到5萬人的軍隊。
玻利維亞方面也好不到哪去,前線只有不到兩個師的兵力,還有超過1.5萬名俘虜在巴拉圭的手上。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負責指揮玻利維亞軍隊的法國指揮官在經歷了接連幾次大敗之後,已經喪失了所有玻利維亞人的信任。
接替法國人指揮玻利維亞軍隊的是陸軍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恩裡克·佩尼亞蘭達。
說起恩裡克·佩尼亞蘭達,在目前的玻利維亞也算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作為一個出生在玻利維亞的本土人,恩裡克·佩尼亞蘭達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從軍,並且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進入玻利維亞陸軍軍事學院學習。
當佩尼亞蘭達18歲的時候,他就已經順利從軍事學院畢業並且獲得了少尉的軍銜。
此後,佩尼亞蘭達接連獲得了多位軍方高層的賞識,並且一路順利的晉升到了上校的軍銜。
查科戰爭爆發之後,佩尼亞蘭達前期率領著自己的陸軍第四師,佔領了好幾個巴拉圭的軍事堡壘。
但指揮權被法國人接過之後,佩尼亞蘭達就沒有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了。
直到此時,玻利維亞人放棄法國軍官的指揮之後,佩尼亞蘭達才重新回到玻利維亞政府的目光中,並且被晉升為准將軍銜,破格成為玻利維亞陸軍總司令。
而在歷史中,恩裡克·佩尼亞蘭達在玻利維亞也絕對算得上是鼎鼎大名。
雖然早年出身于軍隊,但恩裡克·佩尼亞蘭達一路順風順水,最終還擔任過玻利維亞的總統。
恩裡克·佩尼亞蘭達接過玻利維亞軍隊的指揮權之後,就一改之前法國指揮官所制定的決策,命令前線的玻利維亞軍隊轉入全面防守。
這其實也是明智的選擇。雖然玻利維亞在人口方面領先於巴拉圭,但目前可以調動的軍隊數量是要落後巴拉圭的。
玻利維亞在戰爭中的損失遠遠高於巴拉圭,在一定程度上也抹平了兩個國家人口方面的差距。
如果繼續進攻下去,對玻利維亞軍隊來說並非是好事。特別是後方大量的傷員,目前急需要醫療物資來救治。
對於玻利維亞來說,等到這些傷員經過簡單的療養能夠恢復戰鬥力,才是玻利維亞軍隊重新整頓秩序發起反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