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進入1931年的3月中旬,列強們紛紛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那就是是否續約海軍限制條約。
不得不承認,海軍限制條約對於世界和平還是很有幫助的。
在海軍限制條約的約束之下,各國在軍費的投入至少減少了30%,也避免了各國因為海軍擴張導致的競爭。
但問題是,這份所謂的海軍限制條約對每一個國家並非同樣公平。
當時所約定的各國海軍比例,為60:55:35:35:30:17.5。
美國滅亡之後,美國的海軍規模限制就不再對美國分裂出的小國家生效了。
畢竟那些小國家體量都不太夠,經濟也不可能撐得起一支龐大的艦隊。
這麼一來,這份海軍限制條約也就變成了對目前比較強大的幾個國家,也就是英國、法國、澳大拉西亞、島國和義大利的限制。
英國人佔據最多的份額,並且幾乎是第二和第三的總和,自然不會反對這份條約。
但其他國家就未必了。
首先是法國。在美國滅亡之後,法國人就在澳大拉西亞的推動之下坐穩了世界第二的寶座。
不管其他國家怎麼想,法國人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並且時不時就以世界第二強國自居。
對法國人來說,自己身為世界第二強國,海軍份額落後英國可以接受,但只有英國人的一半多一點就無法接受了。
不過法國人也沒想著撕毀這份條約,而是趁著條約續約的時間,趁機提高自己的海軍規模。
平時這樣的要求其實也沒什麼,最多就是英法之間互相扯扯皮,最後互相達成妥協。
但法國人偏偏碰上了想要撕毀條約的島國人。
島國的海軍規模限制在30萬噸,比法國和澳大拉西亞落後5萬噸。
雖然目前已經是世界第四,但對於野心勃勃的島國人來說,這樣的海軍規模太少。
從島國人建造的戰列艦就能看出島國人的野心。他們噸位最大的戰列艦已經超過4萬噸,30萬噸的海軍規模甚至還不足八艘戰列艦的噸位。
相較於法國人只想提高自己的海軍規模限制,島國人更想直接撕毀這份條約,肆無忌憚的發展自己的海軍。
如果是在平時,島國人在英法的監督下是沒有這個膽量的。
但現在對這份條約有想法的並不止島國。法國人要求修改條約如同開啟了潘多拉魔盒一般,直接讓海軍限制條約的續約陷入了僵持。
在法國人表達了自己的要求之後,島國和義大利也表示之前簽訂的條約有許多問題。
法國人要求將自己的海軍規模限制提高到45萬噸,島國人也要求將自己的海軍規模保持在和法國人相同的水平線,也就是45萬噸左右。
義大利要求將自己的海軍規模翻倍,提高到和澳大拉西亞相同的水平,35萬噸左右。
這也代表著海軍限制條約必須要經歷大改,才能滿足這些國家的想法。
問題是,英國人會同意嗎?澳大拉西亞會同意嗎?
明顯不會。法國人的要求會極大地縮小英國和法國的海軍規模差距,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而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法國和島國的海軍規模一躍超到自己前面,就連義大利這樣的國家都能和自己保持同等水平,這根本是無法接受的。
再加上阿瑟本來就想拒絕續簽海軍限制條約,這也基本讓海軍限制條約的續簽走向失敗。
1931年3月21日,隨著關於海軍限制條約的第三次續簽談判失敗,各國也不得不宣佈暫時停止關於海軍限制條約的談判。
既然一直談判不出個結果,那麼最好的結果就是各國私下達成妥協,然後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範圍內,重新簽署一份海軍限制條約。
但事情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海軍限制條約的簽訂時間是1921年,時效為10年,有效期正好到1931年。
在各國都沒有續簽這份條約之前,海軍限制條約理論上對各國在1931年之後的造艦計劃是沒有任何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