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報組織紛紛行動起來挖掘猶太裔人才的時候,歐洲方面也傳來了好訊息,那就是英國人同意在石油價格方面和澳大拉西亞達成合作了。
其實也是必然。就英國和澳大拉西亞所佔據的波斯灣地區來看,兩個國家最好的結局就是合作共贏。
到目前為止,波斯灣的油田已經是隱瞞不了的事實了。全世界都知道波斯灣有大量的油田,所有國家都沒有任何辦法。
因為波斯灣的油田被兩個國家牢牢的掌控,這兩個國家正是目前的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三強國澳大拉西亞。
這兩個國家合作,波斯灣地區的局勢就如鋼鐵一般不可撼動。哪怕法國和其他的列強聯合在一起,也絕對不可能是這兩個國家的對手。
當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其他的列強遭遇了或這或那的問題,沒有巔峰時期的實力。
經過雙方的商議,英國和澳大拉西亞決定聯合成立波斯灣聯盟,用波斯灣聯盟來掌控世界地區的油價。
操作方式也很簡單。油價過高時,兩國旗下的所有石油公司就加大開採,用來平衡和降低油價。
油價過低時,兩國旗下的石油公司就減少開採,用來提升石油的價格。
因為掌握了世界石油的大部分,也不用擔心會有其他國家和自己競爭。
要知道,波斯灣地區的油田都是淺層油田,開發成本是要低很多的。
再加上油田規模比較大,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和兩國聯合起來的波斯灣聯盟抗衡。
組建波斯灣聯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商議目前石油價格的走向。
根據雙方的意見,最終決定將石油價格控制在每桶3.35英鎊,也就是6.7澳元左右。
根據各地的運輸成本,石油還會有一定的起伏。預計最終世界平均油價可能在6.8到6.9澳元,也差不多是目前石油的極限了。
畢竟目前無論是澳大拉西亞還是英國,想的都只是透過石油賺取足夠的利潤而已。
真正透過石油達成戰略目的的時間,應該是將來衝突加劇的時候。
等到將來二戰爆發,世界各國才會明白澳大拉西亞和英國的石油聯盟有多麼重要。
等到石油的價格上漲到一個其他國家根本無福消受的地步,石油對於兩國的敵人來說,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重要戰略資源。
雖然每桶石油6.7澳元左右的售價看起來也沒多高,但波斯灣油田的開採成本確實很低。
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控制地區的油田開採情況來看,每噸原油開採成本大約3.7澳元。
要知道,這只是每噸原油的開採成本。一噸原油大約可以裝7.33桶(具體按照原油的密度,也就是稠稀程度來定),每桶原油42加侖,等於158.99升。
平攤到每桶原油,其開採成本只有0.5澳元左右。這也代表著每出售一桶原油,澳大拉西亞就能夠賺到6.2澳元的毛利。
減去石油的運輸花費,運輸中的損耗,以及各地石油價格的不等,最終每桶原油的利潤大約在5.5澳元到5.8澳元左右。
得到這樣的資料,阿瑟也不得不感慨石油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
目前的世界石油市場,可以用寡頭壟斷來形容。1929年世界石油的總產量,達到了恐怖的1.2億噸。
在美國沒有滅亡之前,美國的石油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美國被分裂成多個國家之後,石油產量世界第一的寶座就到了英國人的手中。
根據英國人所掌握的殖民地和油田資料來看,1929年,英國石油產量高達4921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41%。
第二名是澳大拉西亞,石油總產量高達1798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4.98%。
第三名是孤星共和國,石油總產量高達1547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2.9%。
第四名是俄國,石油總產量高達1149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5%。
第五名是南海岸聯邦共和國,石油總產量高達1085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
第六名是委內瑞拉,石油總產量高達653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4%。
第七名是墨西哥,石油總產量322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7%。
第八名是羅馬尼亞,石油總產量195萬噸,佔據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6%。
除此之外,加拿大、秘魯、阿根廷也有一定規模的石油工業,但佔比都不是很高,石油產量都沒有突破百萬噸。
從這份石油產量排行中,各國的石油產量看上去好像遍地開花。
但瞭解世界局勢的都會清楚,某些國家的石油產量看起來高,但背後已經被列強控制。
生產出來的石油都會低價賣給列強,對本國和本國人民並沒有產生任何利益。
甚至在石油的生產中,本國的民眾都會被強制的變成石油工人,變相的被列強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