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對其有印象,還是之前查詢曼哈頓計劃的時候,特意對一些著名科學家搜尋之後才瞭解的。
利奧·西拉德出生自奧匈帝國,在奧匈帝國被分裂之後,就移民到了德國。
早在1922年的時候,也就是西拉德24歲的時候,他就獲得了柏林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在物理方面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
澳大拉西亞當時也對利奧·西拉德進行了拉攏,但無奈還是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就是西拉德並不願意太過麻煩,他更想居住在自己熟悉的歐洲,特別是德國和奧地利。
但在德國的局勢進入混亂之後,西拉德也就不得不被迫移民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拉德和愛因斯坦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
早在西拉德在柏林工業大學就讀的時候,就和愛因斯坦認識,並且兩人成為好朋友。
而現在,得知西拉德想要選擇移民地的時候,愛因斯坦想都不想的推薦了澳大拉西亞,並且邀請西拉德和自己一起共事。
也正因為這樣,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西拉德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了澳大拉西亞,選擇和愛因斯坦一起共事。
說實在,西拉德對於原子彈研究的推動絕對居功至偉。歷史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正是西拉德竭力勸說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建議美國在德國之前研究出原子彈,還讓美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
而愛因斯坦交給羅斯福總統的資訊,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也是西拉德起草的。
這封信也因此被稱作愛因斯坦—西拉德之信,象徵著兩人對於美國曼哈頓計劃的功勞。
阿瑟對於西拉德期待的原因,是因為西拉德不僅是曼哈頓計劃的主要成員,還率先構想出了核鏈式反應,並且據此建造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澳大拉西亞有了西拉德,毫無疑問能夠加快核反應堆的建造進度,進而推動原子彈的建造。
也正因為如此,阿瑟對西拉德還是比較重視的。在得知西拉德一行人已經快要抵達澳大拉西亞的時候,阿瑟特意讓十分繁忙的愛因斯坦抽出半天的功夫去迎接自己的朋友,並且在聖阿瑟堡給西拉德組織了一次歡迎宴會。
參加歡迎宴會的並非達官貴人,而是皇家科學院比較重要的科學家。
阿瑟並不打算親自到場。如果自己參與的話,這些科學家們會比較拘束,反而會讓宴會變得冷場。
第二天,阿瑟就親自接見了西拉德,並且直接許諾讓西拉德參與核反應堆的研究。
阿瑟並不擔心西拉德的忠誠度。因為所有參與核武器研究的科學,他本人和他所有的家人,都是要受到監視和管控的。
只要參加核武器的研究,在核武器徹底研發出來之前,他們是不允許移民到國外的。
甚至就連出入研究專案所在地都要經過報備,這也極大機率杜絕了其他國家派出間諜的可能。
說實在的,核武器研發專案小組所在的地區,算是澳大拉西亞除了王宮之外戒備最森嚴的地區了。
如果這都能被外國間諜滲透的話,那麼阿瑟也該考慮情報組織的忠誠度和能力了。
而且,為了核武器研發的保密性,三個情報局全部都派出了自己的主力,並且三個情報局之間不會有任何聯絡。
這也極大程度拒絕了情報工作的疏忽。一旦情報工作出現問題,三個情報局總會有一個發現,並且將其上報。
對於西拉德的薪資待遇,一開始肯定不可能提升到和愛因斯坦同等級別的的水平。
好在西拉德也明白這一點。再加上能夠和自己的朋友愛因斯坦一起工作,他對於薪資待遇方面倒沒有太大的要求,能讓自己的家人過好普通的生活就行。
為了體現自己對人才的重視,西拉德的家人被安排在了墨爾本,並且贈送給他們一套獨棟別墅和一輛汽車。
當然,這樣也方便情報局監控西拉德的家人。在核武器沒有研發出來之前,或者阿瑟足夠信任西拉德之前,一定的監視和防備還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防人之心不可無,更何況還是剛從外國移民到澳大拉西亞,就參與了國家最重要的研發專案的科學家。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