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澳大拉西亞在歐美拉攏人才的行動其實是有些鬆懈的。
畢竟澳大拉西亞在飛機,坦克,航空母艦,火箭等方面都取得了領先,這也讓澳大拉西亞對歐美人才的需求沒有那麼強烈。
吸引移民一直是這幾年的主要話題,反倒是關於技術人才的引進,雖然同樣也在進行,但力度比之前要小了不少。
這次威廉·愛德華·波音提出來這個問題之後,阿瑟才意識到了目前澳大拉西亞和美國最大的差距其實不是人口和經濟,而是多年來的中端人才儲備。
或許美國在飛機坦克方面的技術趕不上澳大拉西亞,但美國在中等人才的儲備是要遠遠超過澳大拉西亞的。
這一現象完全能體現在民間的各大企業上。澳大拉西亞的私人企業數量遠遠落後於美國,除了人口導致的原因之外,中等人才儲備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雖然頂級的人才決定著一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但中等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
畢竟頂級的人才有頂級人才的用處,中等的人才也有中等人才的用處。
一個國家只有大量儲備了技術人才,在頂級人才,中等人才和初級人才方面都有足夠的儲備,才能在某個研究領域發揮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澳大拉西亞現在就是底蘊不足,雖然在現在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很容易就會被歐美反超。
想要穩定自己的優勢,除了不斷的拉攏頂級人才之外,還必須培養自己的中等人才,填補中小型私人企業的空缺。
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頂級人才和中等人才一起發力,才會讓澳大拉西亞的各行業遍地開花。
阿瑟的命令很快就傳遞到了皇家安全情報局局長巴蒂的手中,隨後又分發到了各個情報人員的手中。
幸好情報人員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對各方面都有所涉及。要不然,又是拉攏人才又是收購企業,早晚會讓這些情報人員忙暈。
其實相較於收購產業來說,在目前的美國,拉攏那些技術人才反而是更簡單的事情。
這並不誇張,對人口已經超過一億的美國來說,幾萬幾十萬的技術人才又算得了什麼呢?
反倒是那些紛紛破產的企業,對那些資本家來說才是香餑餑。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經濟危機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美國的經濟遲早是要恢復正常的。
這也代表著只有經濟危機的時候才是最好的抄底時間,買的破產的企業越多,在經濟危機後也就賺的越多。
但這些技術人才不一樣。每招聘一個人才,就得付出和這個人才同等的薪資才行。
而且這些人才在美國多的是,也不急於這一時,太早的招聘反而會增加企業和財團在經濟危機中的花費。
這也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這些情報人員開始拉攏那些技術人才時,幾乎大半的技術人才都願意前往國外發展。
雖然情報人員並沒有明說目的地是澳大拉西亞,但這些技術人才聽到能夠給他們提供穩定並且高收入的工作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同意了。
好在這時候沒有什麼反詐宣傳,要不然,這樣看起來更像是詐騙的行為,恐怕會讓部分技術人才報警。
在眾多情報人員紛紛行動之下,很快就湊齊了第一批上千個技術人員,乘坐早已準備好的輪船前往澳大拉西亞。
因為情報人員許諾過這些技術人員,如果他們帶著家人前往,也能夠給他們的家人提供工作。
這也讓絕大多數技術人員都是拖家帶口出行的,無形中也為澳大拉西亞的移民工作做了貢獻。
相信新的一年移民人口還會增加,因為目前的美國絲毫沒有管控經濟危機的舉措。
胡佛總統所宣揚的讓美國家家戶戶都能吃上雞,重新過上正常生活的話語,或許美國人只有在睡夢中才能經歷了。
雖然技術人才不足始終是個問題,但憑藉著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跟著過來的公司骨幹,公司暫時維持執行還是沒問題的。
其實細數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三大飛機廠商,所研究的領域都是有著一定的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