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法國人援助的一些糧食和醫療物資,能夠很好的平復奧地利帝國的物價,讓奧地利人都能夠吃飽飯,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
畢竟只有民眾們吃飽飯了,他們才會不鬧。民眾們不鬧,政府的統治才會穩定,卡爾一世的地位也才會穩定。
甚至法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還免除了大部分奧地利帝國給法國的賠款,相當程度的減輕了奧匈帝國的賠款壓力。
畢竟戰敗國家主要的賠款國就是英法俄澳四個協約國列強。特別是美國自流感事件之後,所獲得的賠款比例被全部抵消,這也代表著法國人所佔的賠款比例實際要更多。
法國人放棄了奧地利帝國的賠款,這也讓奧匈帝國鬆了一大口氣,至少在賠款方面不是那麼緊張。
也正是在這種所謂的互惠互利的利益下,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走得越來越近,也屢屢傳出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簽訂盟約的訊息。
英國人對此並不意外,畢竟法國人又不是木樁子,肯定會有自己的行動。
說實話,在之前中美洲和現在的波斯戰爭中,法國人沒有下絆子已經讓英國人很意外了,在歐洲尋找盟友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對於英國來說,就演算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真的結盟了,對英國的威脅其實也沒有那麼大。
畢竟奧地利帝國還是一個戰敗國,還是遭受了相當程度的限制的。
更何況,曾經和奧地利帝國作戰的巴爾幹諸國,他們的實力相較於一戰前可是獲得了擴張的。
特別是和奧地利帝國有著仇恨的塞爾維亞,仍然是奧地利的一大威脅。
奧地利的北部有德國,東部有匈牙利,南部是義大利,東南部還有塞爾維亞等巴爾幹諸國。
最西面還和中立國家瑞士接壤,這讓奧地利帝國被幾面夾擊,發展空間已經大幅度降低。
想要讓奧地利帝國產生威脅,除非能夠重新控制匈牙利,然後再掌控巴爾幹。
但無論是匈牙利還是巴爾幹諸國,肯定不可能如此輕易的被奧地利帝國掌控。
甚至毫不誇張的來說,單從目前奧地利帝國被限制的實力來看,還真的不一定能打過巴爾幹諸國。
至於匈牙利,當時匈牙利的獨立鬧得可是沸沸揚揚,匈牙利人自然也不可能主動的加入奧地利。
單從目前的現狀來說,法國人和奧地利帝國的同盟,對英國人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因為法國人放棄賠款之後,奧地利人也就有了更多的資金賠償給英國和澳大拉西亞。
結合法國給奧地利帝國的援助,這不就變相的相當於法國在賠償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嗎?
獲得一個盟友固然是件好事,但為此要付出大量的代價,還要資助敵人的情況下,這就不見得是一個好事了。
或許法國人確實對英國人感到了壓力,總之,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的盟約簽訂的很快,被媒體所猜測的法奧同盟也成為了現實。
阿瑟對於法國和奧地利的同盟感到很意外,因為這代表著世界局勢完全不同於歷史,已經在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了。
不過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不見得是個壞事。奧匈帝國變成了奧地利帝國加匈牙利,還是有著一定的分量和實力的。
這也代表著就算德國變成了將來的第三帝國,想要吞併奧地利也不是那麼容易。
甚至有可能直接會引發一場世界大戰,將來的二戰也會變得撲朔迷離,到底是什麼局勢誰也不清楚。
甚至就連小鬍子能否成功上位阿瑟也不清楚,二戰的局勢還會不會如同歷史上那般,這都是一個謎題。
但不管世界局勢如何發展,澳大拉西亞憑藉著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還是不用太過擔心的。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在坦克和飛機方面的領先,以及阿瑟十分重視的火箭,導彈,核武器的發展,二戰再怎麼發展都不會脫離阿瑟的掌控。
相較於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的盟約,阿瑟更重視的是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一大發展政策,也就是老生常談的殖民地本土化政策。
作為第一個真正實現殖民地本土化的地區,帝汶直屬州在這四年來的發展可謂是水到渠成。
五年前的帝汶只有11萬人口,而現在,帝汶州的人口已經突破了25萬,基礎建設和城市規模已經不輸於塔斯馬尼亞州,已經完完全全是澳大拉西亞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