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際環球航行在紐西蘭並沒有太多站點,導致悉尼前往惠靈頓大多都是澳大拉西亞自己的航線。
一來飛艇的航班更少,二來價格也會比環球航行貴一些。
而輪船來返兩地之間,單趟至少需要兩天以上,甚至需要三到四天的時間。
也讓之前的澳大利亞地區和紐西蘭地區始終有一層隔閡感,兩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情況也有著較大差距。
當然,在第二代載客飛機經過有效的考驗之前,阿瑟是絕對不會乘坐的。
這個時期至少也要在一年左右,一來讓皇家飛機制造廠建造阿瑟和王室專屬的專機,二來用大量的航班檢驗飛機的可靠性,確保王室成員乘坐飛機的安全性。
除了皇家飛機制造廠的載客飛機之外,悉尼皇家造船廠也有一個好訊息。
距離阿瑟提出航空母艦的理論已經過去了六年的時間,悉尼皇家造船廠在經過多次實驗和研究之後,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實際上,雖然目前世界各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但早在四年前,英國人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艦載機飛行。
1912年,英國人查爾斯—薩姆森做了一次非常偉大的嘗試,他從錨泊的“非洲號“戰列艦上駕駛肖特S.27雙翼飛機起飛,“跑道“是一條臨時鋪設的甲板。
在4個月後,在英國韋茅斯舉行的海軍檢閱式中,薩姆森再次駕駛雙翼飛機,從航行中的“海伯尼亞“號戰列艦的前甲板起飛,航速為15節。
這一成果令在場圍觀的所有軍官震驚,也讓世界各國開始重視起水上起飛平臺,也就是航空母艦的研究。
悉尼皇家造船廠也從這一事例中找到了靈感,目前已經拿出了兩種較為成熟的航母設計方案。
第一種航母的設計方案,就是參考了英國人的案例,將戰列艦改造成航母,利用前甲板進行逆風向起飛。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保留了戰列艦的戰鬥力,在所有飛機完全起飛之後,航母就能夠立即成為戰列艦投入戰鬥。
但壞訊息就是,因為是由戰列艦的主體改造的航母,一來甲板的長度不夠,需要逆風向並且有足夠的航速才能夠讓飛機起飛。
二來,過短的甲板也容納不了多少的艦載機,而航母的戰鬥力全靠艦載機的數量和效能,這也註定了這樣的航母戰鬥力並不高。
第三同樣也是甲板的問題。因為甲板過短,飛機的降落也是一大難題。
英法對於這樣的航母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他們始終解決不了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問題,過短的甲板會導致飛機在起飛降落時產生一定的故障機率,甚至飛機不受控制的滑入海里。
而第二種航母的設計方案,則完全拋棄了之前戰列艦的設計。
第二種方案的航母主要由長甲板,裝甲防護,防空武器,動力系統和載機區組成。
在體積更大的前提下,反而沒有了戰列艦的火力。這樣的航母完全靠艦載機的戰鬥力,除了自身擁有的一定的防空火力之外,也沒有任何對敵手段。
但好訊息就是,這樣設計的航母可以搭載更多的艦載機,且因為有夠長的甲板,可以讓飛機在任何情況下從容起飛。
甲板的後方,還設定的有攔截裝置。確保飛機降落後進行一段距離的滑行,後被攔截裝置攔截在甲板之上,不會掉入海中。
因為擁有獨立的載機區,就是所謂的機庫,這樣設計的航母最多可以搭載超過20艘艦載機。以航母的角度來看,第二種設計的航母在戰鬥力方面要遠超第一種。
兩種航母的設計各有優缺點,第一種設計比較保守,在航母和戰列艦方面取了平衡,航母至少也可以作為戰列艦使用。
第二種設計方式就比較極端,完全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戰鬥力就全靠那20架艦載機來決定。
悉尼皇家造船廠將這兩種航母設計都提交到了阿瑟手中,阿瑟來確定澳大拉西亞航母的發展方向。
如果阿瑟不是穿越者,那麼或許會選擇第一種,畢竟就算航母沒有作用,也可以作為一艘戰列艦來使用。
但阿瑟明白,戰列艦遲早會被航母代替。哪怕現在的戰列艦火力和裝甲防護再強大,他們的偵查範圍和火力覆蓋範圍遠遠比不上航空母艦。
航母可以在數十公里之外,出動大量的艦載機直接消滅戰列艦。
除非戰列艦擁有十分優秀的防空能力,否則,面對這些天空之上的威脅,戰列艦還真的沒有太好的辦法。
沒有經過太多的猶豫,阿瑟立即確定了第二種航母的設計方案,並且將這種航母的設計命名為巨人級航空母艦,並且交由悉尼皇家造船廠建造。
五千字二合一章節,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