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國有著利益衝突的英國,自然不希望俄國統一整個巴爾幹半島。
奧匈帝國如果存在,在巴爾幹半島仍然對俄國是個威脅,也能阻止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
但不管怎麼說,這對奧匈帝國來說是個嚴重的危機,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多民族多地區聯合起來的國家就此四分五裂也不是不可能。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協約國各國的外交部門都有了一個統一的任務,那就是和奧匈帝國取得聯絡,或者和匈牙利王國政府取得聯絡。
德國也在緊急聯絡著自己的盟友,他們也不想看到自己目前唯一的盟友退出戰場,因為那將代表著德國再也沒有任何獲勝的機會。
奧匈帝國如果存在,至少能為德國拖住100多萬協約國的軍隊。
但如果奧匈帝國退出戰爭,德國將面臨所有協約國的圍攻。協約國目前的總軍隊數量高達1000多萬,隨著美國的加入,軍隊總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
這樣的軍隊數量是德國人永遠不可能比擬的,哪怕是消耗戰,也足以讓德國人流乾血液。
1917年7月17日,奧匈帝國政府再次和協約國展開會談。
和上一次的會談有著明顯不同的是,這一次協約國掌握著絕對的主動權,奧匈帝國官員臉上的色彩十分陰沉,因為這場會談註定是一場利益分配會談。
或許是因為春季攻勢沒有任何進展,法國人也希望促進奧匈帝國退出戰爭,讓所有盟友集中全力進攻德國,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減少自己的傷亡。
因此,和談一開始,法國和俄國對於奧匈帝國就咄咄逼人,大有一副奧匈帝國不同意和談,就支援匈牙利王國獨立的意思。
偏偏奧匈帝國對於這樣的態度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匈牙利王國和奧匈帝國政府不和是真,匈牙利王國政府想要獨立也是真。
這就相當於協約國已經清楚奧匈帝國的所有底牌,甚至連褲衩子都被看的一清二楚,只能任由協約國擺佈。
當然,願意和談只是基礎,協約國更看重的是奧匈帝國的土地和各種龐大的利益。
奧匈帝國也不可能任由協約國分割自己的土地,一場好比菜市場講價的爭吵就此展開。
雖然己方處於劣勢,但奧匈帝國的外交官員絲毫不會退讓,任何有關奧匈帝國的利益都據理力爭,展現出了外交官員應有的氣魄。
但這絲毫不能阻止奧匈帝國退出這場戰爭,以及奧匈帝國的土地和利益被協約國各國所瓜分。
美國應該是最不願意看到奧匈帝國此時就退出這場戰爭的,因為這代表著美國幾乎分不到任何利益,畢竟美國沒有在對奧匈帝國的戰爭上出上任何一份力。
但偏偏最願意看到奧匈帝國退出戰爭的就是法國和俄國,也正是支援美國加入協約國的兩大列強。
第一天的會談各國都提出了離譜的要求,比如俄國要求加利西亞和斯洛伐克,義大利要求因斯布魯克到的里亞斯特的奧地利地區,塞爾維亞要求波斯尼亞地區,英國要求達爾馬提亞地區,羅馬尼亞要求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等等。
這麼一來,奧匈帝國的領土只剩下奧地利,捷克和匈牙利地區,奧地利還被瓜分了一半。
奧匈帝國自然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英國也不願意看到俄國吞併如此大規模的領土。
至於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要求,他們的要求或許會得到滿足,但絕對不是現在。
像這種小國家的要求,基本都是最後被滿足的,甚至會被直接無視。
在不違背各大列強的利益的前提下,同時還要各大列強都點頭,這些國家才能實現自己的要求。
否則,他們的要求不會被任何人重視,除非他們強大到可以讓列強重視的地步。
但很明顯,就連目前的美國都不被協約國幾大列強重視,更不要說已經在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吃過肉的巴爾幹諸國了。
澳大拉西亞對於奧匈帝國的領土沒有任何興趣,阿瑟十分渴望奧匈帝國國內的各大工廠以及技術工人和科技等等。
作為進攻奧匈帝國功勞最大的國家,澳大拉西亞不參與領土的分配是一個好訊息,各國也都願意讓澳大拉西亞率先挑選奧匈帝國國內的工廠技術和工人。
雖然奧匈帝國的實力在戰前也只是中等列強,奧匈帝國的工業水平遠超義大利這樣的低等列強,各大工業行業遍地開花。
特別是捷克地區和奧地利地區的工業,在整個歐洲也算是名列前茅。
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僅擁有充足的礦產資源,同樣還擁有煤炭,十分適合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