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美國人是戰爭後澳大拉西亞的直接競爭者,也是最有可能和澳大拉西亞爭奪歐洲人才的國家。
對於這樣的潛在競爭者,自然是能削弱就削弱,更不可能給予其發展的機會。
而義大利的意見很符合義大利在一戰中的定位,又不願意得罪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又想讓美國加入來獲取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援助。
這次美國想要加入協約國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協約國的分裂。
英國和法國在戰略利益分配上已經有很大的裂痕,而俄國經歷內亂之後,表現出的態度更加看重資金和物資,而不是和其他國家的感情。
換句話來說,誰能給俄國提供更多的物資和資金支援,誰也就會獲得俄國的支援。
這麼做確實對國家利益有很好的幫助,但這對於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英國和俄國有著多方面的衝突,如果法國和美國走近,不過也很有可能靠近法美。
如此一來,協約國陣營就變成了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對抗法美俄,加上一個如同牆頭草一般的義大利,戰後的利益分配註定不會平靜。
1917年5月底,美國政府再次和協約國展開會面,並且承諾了讓各大國家幾乎都不可能拒絕的條件。
首先,美國願意向英法俄澳意各提供一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並且提供至少100萬作戰軍隊和一支主力艦隊投入戰爭。
20億美元如果按照戰前的匯率來看,大約相當於4億英鎊,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
要知道,戰爭前英法每年的軍費支出也不過6億多美元,這筆資金能夠提供英法戰前至少三年的軍費。
但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各國的軍費都在以成倍的速度暴漲。1915年英國的軍費就高達100多億美元,去年的軍費更是高達500多億美元。
和英法誇張的軍費支出相比,這一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反而不算什麼。
不過,對於義大利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經濟相對來說欠發達的國家,這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還是很有作用的。
要知道,義大利去年的軍費也只有10億美元出頭,這筆無息貸款足夠義大利人再支撐兩年。
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最受益的應該是澳大拉西亞。1916年澳大拉西亞的軍費總支出只有1.2億澳元,差不多相當於3億美元。
這還是在澳大拉西亞擁有接近100萬作戰部隊,以及海軍全面出動的情況下的軍事花費。
之所以軍費這麼低,因為和英國人的條約中,英國人要承擔澳大拉西亞在歐洲作戰軍隊一半的軍費,這可是一筆高達6000萬澳元的支出。
這也代表著,美國人提供的這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差不多能夠讓澳大拉西亞在戰爭中支撐七年。
有了這筆無息貸款,法國和俄國對於美國人加入協約國也就更加支援了。
甚至連義大利都被美國人說動,最終以3比2的優勢,同意美國人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
不過,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也不是沒有反制的手段。
首先,協約國目前所佔領的所有德國海外領土,按照現有的佔領區域進行劃分,美國人並不參與這些地區的分配。
美國人可以獲得所佔領的德國土地的利益分配,但也要根據一個前提,那就是之前協約國所約定的,根據各國在戰爭中的貢獻進行利益分配。
因為美國人加入戰爭的比較晚,就算美國人會分一杯羹,美國人對戰爭的貢獻也絕對不會太大。
如此一來,就算美國人加入戰爭,在利益分配中最多和義大利一個等級,對原本協約國四大列強的利益分配起不到任何威脅。
1917年6月1日,獲得了協約國的同意之後,美國人迫不及待地對德宣戰,並且立即派遣了一支運輸艦隊,運送一支陸軍師和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前往歐洲。
美國的陸軍人數在各大列強中是最少的,哪怕威爾遜總統已經提前說動了國會進行全國總動員,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有所成效。
這也代表著,至少在八月之前,歐洲戰場上的美國軍隊不會太多,美國軍隊對於戰爭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這其實也是澳大拉西亞的機會。在得知美國已經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之後,是當機立斷用電報聯絡了遠征軍總司令托馬斯將軍,下達了命令,要求遠征軍儘快攻陷克拉根福,和義大利軍隊合圍維也納,迫使奧匈帝國退出這場戰爭。
只要美國人對於打敗奧匈帝國沒有任何貢獻,美國人也就沒有任何藉口和資格瓜分奧匈帝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