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2月21日,巴爾幹戰線聯軍率先在奧匈帝國南部邊境發起進攻。
由15萬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率領的,包含20萬羅馬尼亞軍隊,25萬塞爾維亞軍隊,15萬希臘軍隊,5萬黑山軍隊共計80萬軍隊兵分兩路,對於克羅埃西亞地區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發起進攻。
其中,西部戰線擁有15萬澳大拉西亞軍隊,25萬塞爾維亞軍隊和5萬黑山軍隊共計45萬人。
東部戰線擁有20萬羅馬尼亞軍隊和15萬希臘軍隊,共計35萬人。
其中東部戰線的目的是拖住一部分奧匈帝國的軍隊,同時威脅匈牙利王國地區。
而西部戰線才是這次進攻的主任務,直接向西北方向挺進,攻佔奧匈帝國的克羅埃西亞和達爾馬提亞地區,隨後和義大利軍隊會師克拉根福。
只要能夠將斯洛維尼亞,伊斯特拉,克羅埃西亞和達爾馬提亞這片地區全部佔領,奧匈帝國將變成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離奧匈帝國的崩潰也就不遠了。
為了保證這次進攻順利,澳大拉西亞特意從國內調來上百架轟炸機,同時還有大量的飛艇在天空運輸物資以及負責偵查。
為了應對奧匈帝國不錯的火力,這次澳大拉西亞特意籌集了將近2000門火炮,一舉摧毀整個奧匈帝國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隨著戰役的正式發動,數十萬巴爾幹戰線軍隊在和奧匈帝國的前線發起猛烈進攻。
雖然遭到了奧匈帝國拼命抵抗,但前線的推動還是比較順利的,東部戰線和西部戰線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其中,東部戰線已經十分靠近特蘭西瓦尼亞的重鎮錫比烏。如果能夠將錫比烏攻克,平坦的匈牙利平原將如同刀板上的魚肉,任由巴爾幹戰線聯軍宰割。
而西部戰線一路推進到達爾馬提亞的海岸,準備北上包圍克羅埃西亞的重鎮薩格勒布。
期間雖然遭到了一部分奧匈帝國的抵抗,這些軍隊在擁有充足火力優勢的澳大拉西亞軍隊面前,基本沒有太多的抵抗空間。
在經歷兩輪轟炸之後,這些奧匈帝國的軍隊就老實了。甚至有的已經被戰爭摧殘的心態不穩的軍隊,在經歷如同天幕一般的轟炸之後,他們所想的唯一一件事就只有投降。
3月1日,迅速挺進的澳大拉西亞軍隊來到了薩瓦河畔,再往北就是克羅埃西亞的重鎮薩格勒布。
抵達這裡,軍隊才感受到和之前不同的抵抗強度,並且奧匈帝國在這片地區修建了十分密佈的防禦陣地,看樣子是要將澳大拉西亞軍隊阻擋在這裡。
和奧匈帝國軍隊已經充分交手的托馬斯將軍早已經清楚奧匈帝國軍隊的真正戰鬥力。
因此,托馬斯將軍並未將這些奧匈帝國建立的防禦陣地放在眼中,仍舊採取大規模轟炸加集中突破的戰術。
但很快,托馬斯將軍就發現了不對的地方。很明顯,前方這支擋路的奧匈帝國軍隊戰鬥力很強。
按照敵人所表現出的反應力和抵抗強度來看,要麼這是一支奧匈帝國的精銳軍隊,要麼這就是德國人留在奧匈帝國的那個集團軍。
但不論怎麼說,前方的軍隊都是一支精銳的軍隊,是一支火力和戰鬥力都十分強大的軍隊。
雖然初次的試探進攻遭遇了挫折,但托馬斯將軍並未氣餒,甚至反而還有些期待。
理論上來說,只要拿下前方這支奧匈帝國的精銳軍隊,奧匈帝國的底牌也就不多了。
目前的托馬斯將軍還不清楚,這並不是一支奧匈帝國軍隊,而是匈帝國和德國輪換的15個師和一個德國集團軍所組成的純德國軍隊。
本來那個德國集團軍因為兩次戰役抽調,導致少了大約兩個軍的兵力。
但因為這15個德國師的填補,讓這個德國的集團軍重新恢復滿員的狀態。
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奧匈帝國都很有信心,認為這個已經滿編甚至有些超編的集團軍能夠很輕鬆的將澳大拉西亞人獨阻擋在陣地之外。
清楚前方這支精銳軍隊的戰鬥力之後,托馬斯將軍也沒有大意,將原本的進攻計劃改為了大面積轟炸,並且派出一支軍隊迂迴包抄,儘量切斷敵人向這片防禦陣地運輸物資的渠道。
這時候,澳大拉西亞提前準備的200多萬發炮彈就有了作用。在2000多門火炮全力轟炸的前提下,這些炮彈儲備愣是支援了十多天的時間。
再加上來自天空飛艇和轟炸機的轟炸,單單在這片防禦陣地,澳大拉西亞就消耗了近300萬發炮彈。
很明顯,如此大規模的轟炸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哪怕是戰鬥力極其強大的德國人,也會畏懼如此大規模的炮彈轟炸帶來的傷害。
德國人也是人,他們有所恐懼也是正常的。畢竟之前都是德國人對於其他國家進行火力壓制和大面積轟炸的覆蓋,如今還是第一次嚐到這樣的轟炸帶來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