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韋爾的這次所謂的春季攻勢,表面規模已經十分龐大。單單是法國出眾的軍隊就高達數十萬,還包括英國遠征軍,巴爾幹聯軍和義大利軍隊,協約國出動的總軍隊人數將高達300萬以上。
要知道,這是在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剛剛結束後不久,英法德都已經承受了大量的傷亡,能夠出動此規模的軍隊進行新一輪戰役,已經是整個協約國盡力的結果了。
可以說,協約國五個列強除了俄國處於防守姿態之外,英法澳意都出動了相當規模的軍隊參加這場戰役。
也正因為如此,各國對於這場即將發動的戰役十分重視,甚至將其看作解決這次戰爭的契機。
目前各國已經在緊急往前線運輸物資和彈藥,就等著在幾個月後,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力一擊了。
因為對於這場戰役的重視,各國運輸資源的效率十分高效。哪怕是澳大拉西亞,也在瘋狂的用運輸艦和飛艇向巴爾幹地區運輸物資。
目前澳大拉西亞遠征軍已經囤積了兩百萬發炮彈,這些炮彈將成為攻堅的利器,摧毀奧匈帝國和德國的防守。
對於同盟國來說,目前奧匈帝國的日子非常不好過。甚至因為老皇帝弗朗茨一世剛剛駕崩沒多久的原因,導致原本國內比較堅定支援這場戰爭的政府逐漸分裂為兩派,一派堅定的支援繼續戰爭,一派則認為奧匈帝國目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平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戰爭。
卡爾一世很明顯沒有老皇帝的威望,但同樣作為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國王和波斯米亞國王,但卡爾一世在帝國政府和匈牙利王國政府都沒有太多話語權。
再加上卡爾一世一直以來的性格和愛好和平的主張,被許多主戰派所不喜,在政府的存在感也就更低了。
如果不是老皇帝在奧匈帝國留下了足夠的威望,恐怕現在奧匈帝國爭吵的就不是主戰和主和了,而是君主制還是共和制。
對於奧匈帝國來說,雖然去年英法聯軍和德國的戰爭基本牽連不到自己,但南部邊境義大利和巴爾幹聯軍的進攻卻是實打實的。
雖然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不強,但義大利的裝備並不弱。加上裝備和戰鬥力更強的澳大拉西亞軍隊所率領的巴爾幹聯軍,讓奧匈帝國一直疲於應對,甚至很快就丟失了包括薩拉熱窩在內的大量國土。
幸虧巴爾幹戰線聯軍的主攻方向是波斯尼亞地區,要不然,擔憂匈牙利地區被攻陷的匈牙利王國政府,恐怕要敦促帝國政府抓緊和談了。
誰也不敢保證敵人的軍隊在自己的地區會不會大肆搶奪。如果匈牙利地區真的有被攻陷的風險,匈牙利王國政府絕對投降的很快。
雖然巴爾幹戰線聯軍選擇主力進攻波斯尼亞地區,讓匈牙利地區暫時不用擔心被攻陷的危險。
但問題是,波斯尼亞地區和的裡雅斯特是奧匈帝國僅有的出海口,如果波斯尼亞地區淪陷,也代表著奧匈帝國的所有出海口即將淪陷。
如果沒有出海口,海軍面臨的結局要麼被俘虜,要麼就只能和敵人拼死一搏了。
一旦奧匈帝國失去了出海口,也代表著義大利軍隊將和巴爾幹戰線聯軍匯合到一處。
這對於奧匈帝國是致命性的打擊,不只是匈牙利地區,就連奧地利地區都很有可能失守。
隨著奧匈帝國在南部戰線的接連失利,之前奧匈帝國在南斯拉夫地區採取的鎮壓政策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了出來。
大量的塞爾維亞裔波斯尼亞人在塞爾維亞的號召下,拿起長槍加入了反抗奧匈帝國的隊伍,迅速壯大了巴爾幹戰線的實力。
就連還沒有被巴爾幹聯軍光顧的地區,已經有多次南斯拉夫人反抗奧匈帝國暴政的起義。
特別是老皇帝弗朗茨一世駕崩之後,這些人對於新的皇帝卡爾一世可沒有多高的好感。
奧匈帝國目前唯一的選擇,也就是求助自己強大的盟友德意志帝國了。
值得一提的是,卡爾一世剛剛繼位不久,就罷免了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康拉德的職務。
其實康拉德自戰爭爆發以來的各種戰役決策還是非常優秀的,只不過其剛必自用的態度並不受卡爾一世的歡迎。
這位後世中鼎鼎大名的奧匈帝國末代君主,毫不猶豫的將挽救奧匈帝國的最後希望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