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德國軍隊的強大真的不是紙面資料,一戰在英法俄澳四大列強的堅持下都支撐了那麼長時間,德國人才是最大的原因。
雖然法俄兩國在戰爭中的一些糟糕舉措也是延長戰爭的原因,但如果不是德國軍隊太過強大,一戰可能用不了一兩年就已經結束了。
“美國人似乎沒有發動一場全面戰爭的膽量,陛下。”大衛笑著解釋道:“如果美國人拒絕我們的和平提議,那麼是時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舉行一次聯合演習了。”
美國人的強大也是相對的,至少在英國人面前沒有那麼龐大。
雖然美國人的經濟和工業造就了相當誇張的戰爭潛力,但美國人真的有膽量和信心在這個時刻和英國以及澳大拉西亞展開一場全面戰爭嗎?
戰爭潛力也是需要長時間來兌現的,目前的美國海軍遠遠比不上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聯合,這也註定瞭如果只是三個國家的戰爭,美國被強勢登陸是必然的。
況且,柯立芝總統和威爾遜總統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也是英國政府決定對美國強硬的重要原因。
早在威爾遜總統之前,美國的慣用政策就是孤立政策,習慣性的會將自己排斥在世界局勢之外,安安穩穩進行自己的發育。
這樣做雖然造就了目前最龐大的工業和經濟,但也讓美國人的態度變得過於平和,並不願意幹涉到世界爭端和戰爭中。
就連主戰的威爾遜總統在參加大選時的競選宣言,也是保證不會讓美國涉及到戰爭中,確保美國在任何時候的獨立和和平。
美國在一戰中並沒有獲得什麼,反而還因為獲得一戰的參戰權,白白浪費了上百億美元。
緊接著又是流感讓美國人的名聲大幅度下降,美國民眾甚至比一戰前都要反對戰爭,也讓美國的孤立主義再次被提及。
柯立芝總統和他的前任沃倫總統,都是傳統的古典自由保守主義派,主張政治上的小政府,推行節約政府開支、減稅和無限制地扶植私人大企業發展的政策,在工廠推行“泰羅制”。
特別是柯立芝總統是沃倫總統病逝後遞補上來的原副總統,這就導致柯立芝總統在民間的受支援程度並沒有那麼高。
眼下今年就是美國的正式大選了,如果柯立芝總統不能獲得美國民眾的信任,那麼美國政府就得期待著新一任的總統了。
也正是因為抓準了美國大選的時機,自信柯立芝總統不可能在這樣的時刻掀起一場全面戰爭,這才造就了今天的這場會議。
聽到大衛的解釋,阿瑟點了點頭,對於英國方面的決策和目前的時機還是很認可的。
雖然美國的實力確實強大,但美國的政府並不是團結一體的。
特別是崇尚小政府主義的柯立芝,正因為柯立芝的放任,各州政府的權力也相當龐大。
某些權力比較大的州,州政府的影響力甚至遠大於國家政府,這也註定了柯立芝總統的地位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穩定。
“既然要削弱美國人的話,不如再加上菲律賓的戰爭。”阿瑟笑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菲律賓的戰爭同樣是菲律賓人民反對美國的正義戰爭,同樣也值得我們大力支援。”
阿瑟的態度也很明確,聯合施壓美國結束中美洲戰爭沒有問題,但也必須得加上菲律賓的戰爭。
藉著這次契機結束菲律賓的戰爭對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畢竟如果拖的久了的話,這場戰爭能否被澳大拉西亞掌控都是個問題。
只有早點掌控菲律賓,將這個國家培養成自己忠實的小弟,才能在將來的戰爭中發揮出該有的用處。
菲律賓上千萬的人口至少能貢獻出數十萬的軍隊,要是對這些人許諾高報酬,他們的戰鬥慾望不見得會有多低。
畢竟名義上他們是為他們的菲律賓國家戰鬥的,戰鬥慾望肯定是要比那些殖民地軍隊更強的。
就算是在戰爭之前,人口上千萬的國家也是一箇中等規模的市場,當做澳大拉西亞的工業製成品傾銷地也十分合適。
看著一臉笑意的阿瑟,大衛也自然明白這是阿瑟的條件,想要澳大拉西亞在軍事方面的支援,同時結束菲律賓戰爭也必須要加上。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