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3月3日,在英國人的主持之下,這場關於德國賴賬的會議在倫敦召開,參與會議的國家包含所有德國需要賠款的國家,也自然包括澳大拉西亞。
這次會議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德國拖延賠款的要求。
經過減免後的德國賠款比例在150億英鎊左右,目前已經償還了超過10億英鎊。
當然,這不代表著償還的東西全部都是貨幣了,其中包含了大量等價的工業製成品,礦產物資甚至是牲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德國在戰爭中的消耗已經非常龐大了,他們不可能在接下來的短時間內就拿出超過150億英鎊的鉅款,除非其他國家願意借貸給他們。
但問題是,接待給一個戰敗國家大量的資金用來幫助這個國家賠款,這樣的明顯是虧本的買賣哪怕是法國人也不會做。
更何況,財政狀況唯一比較良好的國家美國也揹負了大量的賠款,這也讓德國人很難從其他國家那獲得貸款支援,賠款的籌集進度自然也一再放緩。
“各位,我們已經在四年前縮減了德國的賠款比例,還留給德國三年的時間用來恢復國內的經濟。
但結果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一味的退讓是不行的,這會讓一個本該遭到懲罰的國家看到免去懲罰的希望,也會讓本該受到補償的國家失去應得的補償。
我認為,應當維持德國賠款的比例,並且敦促德國政府在兩個月內儘快償還今年的賠款。如果德國政府做不到,我們很樂意自行獲得應有的賠償。”會議的一開始,法國代表就站了出來,慷慨激昂的說道。
上次同意縮減德國賠款比例就已經讓一部分法國民眾不滿了,這次要是繼續退讓,恐怕法國民眾的唾沫星子都能將內閣淹死。
“沒錯,我們絕對不能縱容德國這種有錢不還的行為,這是對所有在戰爭中遭受到極大傷害的國家的挑釁。
根據資料來看,德國的經濟在這四年中已經迎來了相當程度的增長,工業規模也恢復到了戰前的六成左右。
這樣的經濟恢復速度已經超過在座的一部分國家,我不相信德國沒有資金來償還賠款,更不覺得德國的狀況比俄國還糟糕。”俄國代表也站了出來,態度十分堅定的說道。
這是俄國在內戰以來第一次在外交方面發聲,也是尼古拉二世在和平之後,想要恢復俄國國際地位的第一步行動。
很明顯,尼古拉二世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加入討伐德國的隊伍在目前來看就是正義的一方,俄國站出來發聲不僅不會有任何損失,相反還會得到許多中小國家的感激。
相較於態度比較堅定的法國來說,英國人的態度就顯得有些模稜兩可了。
一方面英國人對德國人再次賴賬的態度比較氣憤,但也不希望太過壓榨目前的德國,讓法國在西歐和中歐沒有對手。
說白了,目前的德國就是英國留給法國的對手。德國是必須要存在的,並且德國的狀態應該良好的維持下去,而不是苟延殘喘。
“先生們,我們能否更換一種思路呢?”英國代表這時候站了出來,說出了自己早已經準備好的觀點:“德國政府是否有資金用來賠款暫且不提,但德國政府目前的財政狀況確實不太良好。
相較於簡單的用礦產物資和資金來償還貸款,我們為什麼不探索探索更多的方式呢?
就比如代工廠模式,我們提供相應的原材料,將重汙染的工廠放在德國,讓德國免費為我們加工製成品來賠款。
在此期間,德國工人的薪資由我們來定,薪水由德國政府來發。
什麼時候替我們生產完足夠賠款的工業品,什麼時候就算德國償還完了賠款如何?”
英國代表的想法又是一種思路,能夠較為和平妥善的解決這次德國的賴賬危機,也能讓其他國家獲得自己應有的利益。
當然,英國人這樣的想法沒有目的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雖然看起來是將重汙染的工業放在了德國,但德國的工業規模也註定會因此增加。
雖然短時間內來看利益明顯在諸多國家這一方,但只要工廠在德國一天,德國方面才是最大的贏家。
這麼做能夠極快的恢復德國的工業實力,確保將來的德國仍然是那個足以撼動法國的強大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