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提出的海軍比例基本都參照著自己的利益,哪怕是澳大拉西亞的海軍比例,其實也是為了加強英法和自己,保持英國對美國的差距,以及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差距的提議。
雖然各國明明知道自己提出的比例並不合理,但這可是切實的關乎到自己國家利益的,這些外交人員們沒有別的優點,臉皮是真的厚,不肯做出一絲半毫的讓步。
這也讓會談持續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最終英美提出了殺手柬,用來恐嚇對海軍比例不肯讓步的島國:“如果島國繼續堅持下去,島國每建造一艘主力戰艦,英國和美國將建造四艘。”
這樣的威脅並不誇張,英國在海軍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都能夠保持對德國的海軍優勢,更不要說一個小小的島國了。
而島國的各項發展目前都是美國贊助的,島國想要在資金方面和美國對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解決了島國方面的糾紛之後,目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美國和英國的海軍比例了。
在這個爭議方面,美國和島國支援美國與英國同比例,英國和澳大拉西亞支援英國略勝於美國。
這也讓接下來法國的意見變得比較重要。各國都開始拉攏法國代表,提出自己的條件。
11月底,各國的商談還處於僵持階段。
在此時,英國代表找上了法國代表,盡力拉攏法國代表的支援。
輕抿一口產自法國的紅酒之後,英國代表托馬斯笑著開口:“提雷克先生,大英帝國需要貴國的支援,看在英法友誼的份上,還請不惜幫助。”
法國代表提雷克並未直接回應,而是轉移了話題:“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連愛爾蘭獨立戰爭這樣重大的危機都能夠輕易解決,又怎麼會需要法國的幫助呢?”
毫無疑問,提雷克只關心托馬斯能夠拿出什麼條件,對於托馬斯所說的英法友誼更是嗤之以鼻。
雖然一戰中英法確實進行了親密合作,但在英法的歷史中,關係友好的時間要遠遠少於戰爭時間,英法可是真正的擁有數百年淵源的鄰居,關係不見得比法德關係好上多少。
相較於英法關係來說,說不定法美關係才是更加親密的。畢竟當時的法國可是一手促成了美國的獨立,要是沒有法國人砸鍋賣鐵的支援,當時的美國13殖民地可遠遠不是英國的對手。
如果說大英帝國和澳大拉西亞的關係有點相似於母子,那麼法國和美國的關係就相似於父子,只不過美國人並不認同。
“法蘭西仍然強大,我相信這次摩洛哥危機也會很快解決,裡夫人或許能夠抵擋住西班牙軍隊的進攻,但絕對抵擋不了法國軍隊的進攻。”英國代表托馬斯笑著說道。
雖然沒有光明正大的承諾,但身為資深外交家的托馬斯和提雷克,也自然明白這段話說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與其說是大英帝國相信法國能夠快速的解決摩洛哥危機,不如說是大英帝國支援法國解決這次摩洛哥危機。
這也是英國開出的條件之一,支援法國人迅速平復摩洛哥,避免一次消耗戰爭。
“托馬斯先生,你知道的。法國是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我們理應獲得更多的海軍比例分配。鑑於法國的損傷情況,我們同意和澳大拉西亞一樣的比例,但決不允許島國的比例超過或者等同於法國。”提雷克代表笑著說出了自己的第二個條件。
法國在一戰前還是頂級列強,一戰後已經和英美拉開了差距。
這次海軍比例的分配,各國除了爭取自己的利益之外,同樣也是在為自己爭一點面子。
要是法國人的比例等於島國,這讓數以千萬的法國人怎麼想?一個幾十年前還是落後國家的島國,短時間內就爬在了法國頭上,這不是對歐洲霸主法國的侮辱嗎?
特別是在一戰之後,法國人自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但不會容許法國的比例比島國還要低。
至於澳大拉西亞,雖然也是一個短時間內才崛起的國家,但畢竟它的國民大多都是歐洲人組成的,被歐洲人追評也沒有那麼可恥。
更何況,美國和島國並不支援法國的海軍比例超過島國,但澳大拉西亞提出的海軍比例中,法國的比例是要超過島國的。
兩者相較之下,哪一方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已經顯而易見,法國人自然也不介意和澳大拉西亞抱團取暖。
“嗯,這是自然。不考慮其他的,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理應擁有遠超島國的海軍比例。歐洲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島國這樣的蠻荒國家,沒有任何資格和我們相提並論。”托馬斯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法國人的提議。
如果能夠讓法國人支援自己,那麼五國海軍比例將會是英國>美國>法國=澳大拉西亞>島國。
就算提升了法國的海軍比例,也根本不可能威脅到英國的海軍地位。
相反,法國支援英國,讓島國的海軍比例成為各國中最低的,自然也會遭到島國的記恨。
讓法國人站在島國的對立面,相當於站在美國的對立面,這對於英國人的戰略利益來說是有益的。
在兩位代表的談笑之中,一份足以決定世界局勢的海軍噸位比例也被確定。
第二天的會議上,法國一反常態,態度鮮明的支援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