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首都特區的首府設立在這裡只是暫時的,等到聖阿瑟堡建成之後,第一時間會進行遷移。
其實像布羅肯希爾這樣的礦業城市澳大拉西亞還有很多,雖然他們的人口規模並不龐大,但在礦產方面,它們卻做到了國際知名。
布羅肯希爾是澳大拉西亞全國最大的銀、鉛、鋅礦開採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銀、鉛、鋅礦產地。
這裡產出的礦產大部分經鐵路運往皮里港,在那裡進行熔鍊,或者出口到國外。
因為礦產讓布羅肯希爾擁有發達的鐵路,也是政府決定將布羅肯希爾臨時作為首都特區的首府的原因。
畢竟作為一個州的首府,交通條件一定要好,至少要和政府能夠快速有效的溝通。
其他的小城市不在澳大拉西亞原本的鐵路線規劃上,要是將它們設為首府,還得為臨時首府建設相應的鐵路,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不划算。
為了表示對於新成立的三個州的重視,阿瑟前後參加了首都特區,北澳大利亞州和帝汶州州政府的成立儀式,以及州議院的選舉儀式。
州長的人選還需要州議院進行選舉,因此也只能由首府市的市長進行兼任,或者像帝汶那樣,原殖民地總督暫時兼任州長,等待州議院的最終選舉。
最後,回到悉尼的阿瑟也安撫了悉尼民眾。作為澳大拉西亞最大的城市,悉尼擁有超過300萬的人口,這些人的情緒還是要照顧的。
阿瑟進行了公開演講,再三保證哪怕悉尼不再作為澳大拉西亞的首都,也仍然是澳大拉西亞最重要的城市。
並且悉尼的福利政策不會有任何減少,悉尼宮也會進行保留,阿瑟也會時常來居住。
在阿瑟種種保證之下,這才算是安撫了悉尼人的心情,也讓這次行政區劃的改變得以順利進行,悉尼人也接受了悉尼將來不會是首都的事實。
其實對於這些悉尼人來說,他們還有著一個選擇,那就是跟著阿瑟前往聖阿瑟堡。
作為一個新開發的城市,聖阿瑟堡的土地價值自然沒有悉尼高。
而且因為政府大力開發新首都的原因,鼓勵澳大拉西亞人口移居到新首都聖阿瑟堡,政府會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土地,確保新首都的人口有居住的地區。
這個選擇分為兩種,一種是聖阿瑟堡和附近農業城市的農業人口。
因為廣袤的墨累河流域,每一個前往農業城市的農業人口可以獲得至少5英畝的土地,這一水平遠遠超過澳大拉西亞的人均耕地面積,也能保證這些農業人口的收入。
其次,就是購買聖阿瑟堡的地產,包括地皮,修建的房屋等等。
人們可以選擇購買現成的房屋或者自己買地皮修建房屋,透過房產將自己變為新首都的居民。
目前新首都的房價遠遠低於悉尼,這也代表著在不計損失的情況下,確實有部分人可以輕易做到賣掉自己的房產,隨後在聖阿瑟堡居住。
當然,為了保障聖阿瑟堡的地產價格不會有控制不住的增長,以及確保悉尼的經濟不會因為大量人口的流失陷入低迷,政府對於聖阿瑟堡的第一批人口也是有著人數限制的。
第一批聖阿瑟堡的居民人數大約在十萬人左右,這十萬人全部從悉尼和墨爾本這樣的大城市移民,確保不會影響其他小城市的經濟和秩序。
等到聖阿瑟堡的各項建設和發展進入穩定狀態,才會考慮引進第二批移民,但聖阿瑟堡的最終居住人口也不會突破30萬。
人數保證在30萬的水平線之後,接下來的發展就要靠聖阿瑟堡自己了。
不過,因為有著澳大拉西亞的首都的名聲的加持,相信聖阿瑟堡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
雖然不至於短時間內就變成人口百萬的大城市,但成為首都特區名副其實的最大,最發達城市還是沒問題的。
目前新首都的建設滿打滿算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各項建設其實已經有了雛形,市中心的建設更是已經有了基本的框架,部分房屋甚至已經開始住人。
不過要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目前聖阿瑟堡的建設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