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來到1921年的9月1日,預訂好的新的行政區劃的投票時間也正式截止。
結果不出阿瑟和政府的預料,那份備受認可的行政區劃設計圖,獲得了487萬份投票中超過79.4%的支援度,被澳大拉西亞政府正式確定為新的行政區劃設計。
既然新的行政區劃設計被確定了,那接下來有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完善新成立的北澳大利亞州和首都特區的整治體系,並且切實的將各州的範圍落實,明確土地的歸屬。
在澳大利亞地區的所有州中,南澳大利亞州和西南威爾士州是改變最大的兩個州。
這兩個州的面積都被劃去了一半以上,也要面臨相當巨大的政治改革。
不過好訊息是,新成立的北澳大利亞州和首都特區的首府都已確定,只需要在達爾文和聖阿瑟堡建立相應的州政府,這兩個州的行政體系也就能相應的建立。
北澳大利亞州還好說,達爾文是澳大利亞北部最大的城市,這樣的改變也是完全能夠接受的。
而首都特區並沒有所謂的首府,這是專門為首都建立的特殊行政區,政治核心在澳大拉西亞新的首都聖阿瑟堡。
但有個問題,聖阿瑟堡的建設仍在進行,州政府的建立是有一定的困難的。
不過目前首都特區的範圍內,因為大多數都是墨累河流域平原的原因,人口並不多,管理起來也是比較簡單的。
但只需要建立比較簡單的州政府,管理首都特區內的一些小城市即可。
等到聖阿瑟堡的建設完成再對整個首都特區進行妥善管控也是可以的,畢竟首都特區是為了首都服務的,首都都沒建成,其他的工作也自然要延後。
其實不同意這份新的行政區劃的民眾,大多都是新南威爾士州和悉尼的人口。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這份新的行政區劃,讓新南威爾士州損失了西部大半的土地,也讓悉尼失去了首都地位。
雖然這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做出的改變,但民眾們也不會思考那麼多。
特別是悉尼的民眾,悉尼不再作為首都,而是一個特殊的經濟城市之後,悉尼所享受的待遇自然會低一級。
雖然短時間內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和悉尼媲美,但悉尼的輝煌也不復從前。
縱使這些人再反對,也無法改變行政區劃已成定局的事實。
1921年9月2日,澳大拉西亞政府正式頒佈了關於改變行政區劃的公告,阿瑟也正式宣佈成立首都特區和北澳大利亞州,並且將首都領地改為悉尼領地。
新增了兩個州級行政區,相應的也要新增兩個州議院,並且也要調整眾議院中對於各州的比例分配。
不過眾議院的人數已經不會更改了,298人已經是不小的規模了。
當然,藉著這次機會,這也趁機宣佈了帝汶的本土化。
從9月2日開始,澳屬帝汶殖民地正式改名為帝汶直屬州,會和北澳大利亞州以及首都特區一起,建立相應的州政府和州議院,成為澳大拉西亞新的州級行政區。
這是澳大拉西亞殖民地本土化的第一步,接下來,包括新幾內亞在內的眾多殖民,也將成為本土化的重要一環。
不過,殖民地本土化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擁有自己的產業規模之外,相應的基礎建設,以及醫療和教育的普及也要跟得上本土的節奏。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發展之下,新幾內亞以及皇家領地,還有附近的諸多島嶼的本土化已經是必然,無非就是時間的長短罷了。
因為首都聖阿瑟堡還在建設,因此首都特區的首府暫時設在聖阿瑟堡的北部小城市布羅肯希爾。
布羅肯希爾原本是新南威爾士州著名的礦業城市,也是澳大利亞東部乾旱地區最大的居民。
這次被劃分到首都特區之後,布羅肯希爾自然也成為了首都特區除了正在建設的城市之外,最大和最出名的城市。
當然,因為是一座礦業城市的原因,布羅肯希爾的人口註定不會太多,目前也只有七千人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