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略感到意外的是,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和奧匈帝國沒有崩潰,陷入內戰的俄國和英國沒有崩潰,遭受重大損失的法國也沒有崩潰,反倒是看起來存在感不高的義大利要崩潰了。
義大利的崩潰不是開玩笑的,其局勢之混亂,連目前內戰的俄國都要說一句離譜。
在戰爭之前,義大利是一個標準的中下等列強國家。雖然財政收入和經濟狀況比奧匈帝國略高,但在彰顯國家實力的工業和農業方面,義大利的發展狀況其實是不如奧匈帝國的。
首先是工業,1913年義大利的鋼鐵總產量大約為142萬噸左右,但低於同時期的奧匈帝國。
同時,義大利只有810萬噸的糧食產量,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糧食進口國,各項發展落後於其他列強太多,這也是有段時期島國的綜合實力被認為超過義大利的原因。
當然,義大利實力的真正展現是在戰爭中。無論是對衣索比亞的戰爭還是在一戰中的表現,都讓世界各國清楚的瞭解了義大利的陸軍實力。
俄國縱使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德奧聯軍還是能打的有來有回,雖然劣勢戰役居多,但單方面吊打奧匈帝國還是沒問題的。
義大利的表現就有些可笑,從始至終義大利只面臨著奧匈帝國的軍隊,基本沒有看到過德國人。
但義大利的戰線始終保持在國界線以內,高達50萬的軍隊被奧匈帝國10萬軍隊阻擋了很長時間。
如果不是奧匈帝國在其他地區崩潰的太快,恐怕義大利很難在前線取得進展,想要獲得領土更是根本不可能。
相較於義大利的陸軍來說,義大利的海軍勉強還是能說的過去的。
在義大利海軍參與的幾場封鎖中,義大利海軍的訓練水平能夠對得起列強的實力,這也是義大利展現了糟糕的軍事實力之後,其軍事實力仍然被認為是列強水平的原因。
因為義大利的糟糕表現,義大利只獲得了英法允諾的一部分條件,也就是的裡雅斯特和南蒂羅爾,以及伊斯特拉半島。
義大利垂簾欲滴的達爾馬提亞和多德卡尼斯群島並未劃分給義大利,而是由多國聯盟共管。
這也讓義大利喪失了完全掌握亞德里亞海的機會,甚至還讓其他列強的手插進了巴爾幹局勢,這嚴重影響了義大利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
這就讓義大利民眾十分不滿,他們選擇性的忽略了義大利軍隊在一戰中的糟糕表現,紛紛譴責政府為什麼不爭取達爾馬提亞和多德卡尼斯群島,讓義大利遭受了重大損失,甚至限制了之後的擴張。
時任義大利首相奧蘭多遭受了重大波及,明明是一戰戰勝的功臣,但因為民眾的不滿很快下臺。
緊接著,義大利在僅僅三年的時間內,先後經歷了弗朗西斯科·薩維里奧·尼蒂首相,喬瓦尼·喬利蒂首相,伊萬諾埃·博諾米首相和路易吉·法克塔首相,達成了三年五首相的成就。
其中任期最短的喬利蒂首相,在首相宮只呆了42天的時間,就被反對的政黨和民眾送下了臺。
三年曆經五位首相,平均每位首相的任期只有七個月左右。
這對於義大利的政治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各大政黨紛紛爭權奪利,進入了漫長的首相爭奪戰。
與此同時,因為首相的任期太短,一些政策和計劃還沒有得到良好的執行,就因為首相的換屆而不得不終止。
再加上每任首相的喜好並不相同,對於官員的任免,以及對於一些政策的偏向也完全不一樣。
從戰爭結束到現在,義大利的政治局勢都處於一種無以言說的混亂狀態。
在其他的方面還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畢竟一個國家的衰敗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除非是經歷一場消耗極其嚴重的戰爭。
但在國家的治安方面,其實就能夠初窺門徑。
因為最高層政治的混亂,義大利的經濟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經濟增長極其緩慢。
甚至因為流感的影響,讓義大利的一些產業紛紛倒閉,大量的民眾因此失業,相當一部分資本家因此破產,嚴重損害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
混亂就會滋生黑暗,聞名世界的義大利黑手黨在義大利各處瘋狂發展,甚至遍及義大利的每一個大城市。
綁架,勒索,仇殺,械鬥和毒品在義大利每一處黑暗角落上演,就連不少義大利知名的資本家,都深受其害。
但此時的義大利政壇目光一直放在首相的爭奪上,對於底層民眾的狀況不得而知。
或者換句話來說,義大利高層目前並不在乎底層民眾的狀況。相較於關心底層民眾來說,目前義大利首相的職位爭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