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愛因斯坦就負責在核領域方面進行探索,而特斯拉則負責電流方面的輸變電專案。
基本上,每一個大型專案都會有一個足夠分量的技術人員擔任主要研發,並且還有大量的著名專家和大學教授進行輔助工作。
而那些大學生的參與,也能提高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在這樣大型的研究中學習到一些知識。
對於阿瑟來說,這些大學生就是將來澳大拉西亞下一代的技術專家,提前將他們進行培養。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只有這些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滿足澳大拉西亞發展所需,國家的發展才會穩步進行,而不是止步不前。
基本上,每一個大學生都會獲得前往研究室實習和學習的機會,只不過在於機會的多少而已。
一般來說,在這樣的實習和學習機會中取得進步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但混日子的大學生也不是沒有。
阿瑟也沒有奢望著將所有大學生都培養成頂級人才,畢竟國家也需要一些中低端人才不是嗎?
在皇家科學院所有的研究專案中,阿瑟比較重視的,或者說最為重視的其實還是核領域的研究,以及導彈火箭專案。
作為後世最強大的武器,以及最強大的常規性武器,核武器和導彈,對外威懾力毋庸置疑,也絕對是一個國家的底牌。
只要擁有這兩樣武器,人力的優勢不再是優勢,人力的缺陷也不再是缺陷。
當然,這也只是戰爭方面。人力對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是很有幫助的,畢竟一個人少的國家相較於人多的國家來說,發展難度也會增大些許。
核武器的強大自然毋庸置疑,作為一個輕易能夠造成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殺傷的禁忌武器,在後世也只是運用了寥寥幾次,並且都是針對同一個國家。
但這幾次核武器所展現出來的成績,就已經讓世界上所有國家為之瘋狂,各大強國更是不顧一切代價研究核武器。
而導彈和火箭的研究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也十分重要。在不能動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導彈就成了一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同時也是核武器的載體之一。
後世搭載核武器的方式五花八門,包括飛機,軍艦,潛艇,導彈等等。
要說威懾力最強大的,應該就是潛艇和導彈了。
潛艇因為具有很好的隱蔽性,能夠出其不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核潛艇也是後世潛艇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而導彈則是核武器搭載方式中最直接的,洲際導彈讓核武器的射程範圍覆蓋全球,也極大程度的增加了擁有核武器以及洲際導彈的國家的影響力。
畢竟這可是真的不出門就能覆蓋全球的超級武器,100年後的世界都沒有多少國家能夠掌控。
說到這,就不得不再次感嘆戰爭對於科技的促進了。
在一戰之前,科技的發展其實是十分緩慢的。一戰直接讓飛機和坦克成為最先進的武器,二戰不僅研發出了更先進的飛機和坦克,還有導彈和核武器。
在這之後的冷戰對峙期間,太空梭,載人火箭,核動力潛艇,這是人類夢想了上千年的登月都已經實現,這是幾十年前的人類根本不敢想象的。
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縱使人類的科技仍然會進步,但絕對沒有後世那麼誇張。
為了不落後於其他國家,各國在軍事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甚至也是在戰爭中拖垮各國的重要原因。
別的不說,歐洲列強,特別是英法德在一戰中拿出的每年數百億美元的戰爭花費,是澳大拉西亞現在都無法拿出的。
不過也能很明顯的看到如此巨大的花費對於這些國家的傷害,這也是目前的澳大拉西亞能夠在工業方面超過法國的原因。
甚至如果不是人口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澳大拉西亞的綜合實力和法國孰強孰弱,恐怕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明天恢復兩更六千字,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