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現有的重工業和輕工業之外,我們也應該加強和英國人的合作,從英國引進一批新的化工業和軍工業。”肯特首相繼續說道:
“大英帝國在海軍方面的領先是有絕對優勢的,憑藉著我們和大英帝國的良好關係,這也能轉變成我們的優勢。
目前,我們已經掌握了航空母艦的技術,但並不能確定這種技術能夠徹底取代現在的戰列艦。
大英帝國在戰列艦方面的研究仍在繼續,我們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得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技術,在航空母艦尚未徹底替代戰列艦之前,保持我們戰列艦科技的領先。
除此之外,我們已經取得明顯優勢的飛機和坦克技術,應該繼續加大投入,保持領先。
戰場已經證明這兩項武器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們也是我們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絕對優勢的保障。”肯特首相一臉堅定的說道。
不管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對於軍事科技的投入都是必須的,甚至是國家財政預算的重中之重。
澳大拉西亞雖然不是那種崇尚武力的極端國家,但對於軍事科研的投入也十分看重,每年的軍事預算大約保持在財政總支出的兩到三成,綜合軍事實力已經位居世界前五。
除了英法之外,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能在陸海軍方面全面領先澳大拉西亞的國家。
戰爭之後的德國遭受了太大的限制,沒有一段長時間的恢復期是不可能重新崛起的。
而俄國目前的內亂也讓俄國實力受損,單獨的沙皇俄國和蘇維埃俄國還真的不一定打的過澳大拉西亞。
除此之外,對澳大拉西亞有些威脅的,或許就只有島國和美國了。
島國這個國家畢竟有著高達5000多萬的人口,可以組建數百萬的陸軍,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個麻煩。
不過好訊息是島國的海軍遭受了較大的限制,作為一個島嶼型國家,島國想要只憑借陸軍優勢對澳大拉西亞形成威脅,可能性並不大。
至於美國,美國的軍事實力並未在一戰時期進行太大的擴張,在一戰後陸軍人數也被縮減到了十萬左右。
而且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在列強中絕對是吊車尾的。美國大兵既沒有德國人的優秀軍事素質,又沒有島國人不懼死亡的瘋狂精神,武器裝備還比不過英法,參加一戰本來就晚,在後期幾場戰役中的表現也不太好。
而美國海軍在規模方面也算不錯,只不過美國的主力軍艦相較於英國的主力軍艦來說,在搭載的艦炮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現在的美國在工業和經濟方面絕對是世界前三,甚至能夠穩壓受傷的英法一頭,宣稱自己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和經濟強國。
但在綜合實力方面,美國的軍事實力明顯拖了後腿,目前對澳大拉西亞的威脅也沒有那麼高。
只不過,上一次的流感危機也讓美國人意識到了來自英法的威脅,特別是英國人統治下的世界聯盟的威脅。
這也讓受刺激的美國人造艦速度十分迅速,建造戰列艦的速度如同下餃子一般,堪比一場新的海軍軍備競賽。
為了應對美國人的威脅,以及提高澳大拉西亞自身的戰鬥力,對澳大拉西亞的陸海軍進行新一輪擴充是很有必要的。
在各位內閣大臣的注視之下,肯特首相拿出了一份早已經準備好的擴軍計劃,將之交到了阿瑟的手中。
澳大拉西亞目前的正規軍隊規模其實很少,遠遠沒有一戰時期高達上百萬的遠征軍那麼誇張。
澳大拉西亞的主體軍隊,也就是全部由澳大拉西亞組成的軍隊,只有兩個近衛師和四個常規師共計10.4萬的常規軍隊和駐紮殖民地的三個守衛部隊1.2萬人共計11.6萬人。
因為那些土著軍隊全部被遣散,這也讓澳大拉西亞較之前損失了將近10萬軍隊。
不過這也是必然的,畢竟相較於那些全部由土著士兵組成的軍隊來說,澳大拉西亞人組成的常規軍隊,才是將來戰爭中的主力軍。
澳大拉西亞人口最短缺的時間已經度過,2000萬的人口也隨時能夠武裝出上百萬的軍隊。
更何況,澳大拉西亞的人口至少也會保持著每年百萬的增長速度,這也代表著僅僅十萬的常規軍隊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已經不夠。
一戰的戰場已經證明了這種世界大戰參與者的數量絕對是成百上千萬的,十萬的軍隊能幹什麼?也就是一場巨大的戰役兩天的消耗而已。
在肯特首相的擴軍計劃中,對於現有的4個常規師進行全面升級,擴建到12個步兵師,4個炮兵師,2個騎兵師和1個坦克師,共計19個師,超過25萬人的作戰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