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11日,這一天對協約國,對整場戰爭來說都是一個大日子。
在協約國軍隊的全力進攻之下,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僅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將德國軍隊打退了50多公里,不僅徹底解除了巴黎的困境,甚至還大有一鼓作氣反攻入德國境內的意思。
雖然德國軍隊的防守沒有任何停歇,但已經不能阻止協約國軍隊的進攻了。
德國軍隊此時的狀態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兵們似乎已經筋疲力盡,甚至大部分人已經不看好這場註定失敗的戰爭。
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的成功,也讓協約國司令部看到了機會。
在保持北部戰線繼續進攻的前提下,法國軍隊調集了大量囤積在凡爾登的兵力,配合南部戰線直接向阿爾薩斯洛林方向挺進。
對於法國人來說,能夠第一時間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那絕對是這場戰爭中最好的回饋之一了。
1917年10月27日,經歷了長達半個月的作戰的協約國軍隊攻破了南錫,將德國軍隊重新壓退到戰前的法德邊境。
但恢復戰前的秩序很明顯不是法國軍隊的追求,甚至沒有經過任何休整,志氣高漲的法國軍隊高喊著收復阿爾薩斯洛林的口號,直接衝向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
身後就是國土,德國軍隊的作戰意願也重新恢復了起來。但很明顯,此時的德國軍隊已經阻擋不住協約國的進攻,哪怕德國人悍不畏死,但法國人的作戰熱情更加高漲。
十月底,隨著第一名法國士兵正式踏入阿爾薩斯地區,這片地區也時隔數十年之後,重新插上了法國的旗幟。
與阿爾薩斯一同收復的還有洛林地區,這兩片地區是1871年普魯士吞併的地區,也是所有法國人的心結。
要知道,也正是在這一年,普魯士腳踩著法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是所有法國人心中的恥辱,也是德法矛盾的核心之一。
如今能夠收復這片國土,這對大部分法國人來說,甚至比戰爭勝利還要讓人興奮。
托馬斯將軍也很是識趣,不僅將首先踏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機會交給了法國軍隊,還提議直接讓法國管理這片地區。
在所有協約國的預設中,這片土地已經歸到法國人的管理之下,沒有任何人能和法國爭奪這片土地的所有權。
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不僅讓所有法國人和法國媒體興奮,同樣讓所有協約國報社和媒體以及民眾興奮。
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協約國西線戰場第一次攻入德國境內,也是真正佔領的第一片德國土地,對於這場戰爭的意義非凡。
也正是在法國軍隊正式踏入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天,所有協約國的媒體統一採用了一個標題:“勝利要來了!”
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陷落讓德國人應接不暇,但他們此時已經沒有兵力調動。
無論是比利時地區還是東部戰線,都面臨著協約國軍隊的猛攻。
哪怕調集一個師,都很有可能讓這兩個戰線面臨危險。但如果不向南德意志派遣援軍的話,恐怕接下來陷落的就是巴伐利亞了。
德意志帝國的政體比較特殊,是原來的普魯士王國聯合德意志地區的邦國組建的帝國。
德皇威廉二世不僅是德意志地區的皇帝,還是真正的核心地區,普魯士王國的國王。
德意志帝國除了普魯士王國之外,擁有像巴伐利亞,黑森,巴登,漢諾威等重要的邦國。
這些邦國平時不僅擁有自治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只不過戰爭時期要歸於帝國政府統一管理,這也是對這些邦國的限制。
巴伐利亞就擁有自己的國王,如果巴伐利亞面臨危機,是否會像奧匈帝國的匈牙利那樣鬧獨立就不得而知了。
但對於協約國來說,德國國內越亂越好。德國越亂,協約國打敗德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就越少。
在完全佔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協約國軍隊兵分兩路,一部分北上前往法蘭克福和萊茵河沿岸,佔領德國比較重要的法蘭克福,魯爾區等,並且和比利時地區的英國軍隊匯合,包圍德國前線軍隊。
另一部分則繼續東進,佔領整個南德意志地區。
德意志的邦國有巴伐利亞,福騰堡和黑森,巴登,和更北的北德意志地區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
要知道,德意志帝國之所以能夠建立,是因為普魯士王國打敗了奧匈帝國,同為德意志地區的奧地利排擠在了德意志帝國之外。
而南德意志地區的巴伐利亞等邦國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前和奧匈帝國的關係更好,和普魯士王國領導的北德意志同盟對立。
1917年11月11日,協約國軍隊攻佔奧芬堡之後,向斯圖加特挺進。
負責北上的軍隊則向北前往曼海姆,包圍了附近地區的曼海姆,美因茨和法蘭克福。
雖然德國軍隊拼死抵抗,但協約國軍隊已經勢如破竹。哪怕德國軍隊每天的死傷已經超過數萬人,仍然不能阻止協約國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