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和送別儀式,規模甚至要比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還要高。
事實上,英國人在近些年也已經感覺到了危機。此時已經不同於璀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已經有了許多風頭正盛的競爭對手。
特別是德意志帝國,不僅在陸軍方面保持著強大的規模和戰鬥力,在海軍方面也對大英帝國拼命追趕。
隨著德意志帝國的戰略從逐漸向國際擴張,德意志帝國和大英帝國也就逐漸走向了對立面。
就目前來看,德意志帝國是目前大英帝國最強大的敵人,同樣也是最有可能替代大英帝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的敵人。
在這種時刻,英國民眾也就更加懷念曾經維多利亞時代的璀璨輝煌。
維多利亞時代最巔峰的時候,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他的競爭對手也對大英帝國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
盛大的送別儀式結束之後,許多英國民眾許久不願散去,在皇家陵園外和一些街道,自發的組織紀念維多利亞時代的兩位君主。
而來參加愛德華七世葬禮的歐洲貴族們,在喬治五世的邀請之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王室聚會。
這場王室聚會有多盛大呢?足足擁有十位君主,其中檔次最低的也是國王。
同時還擁有多名皇后,王儲,親王和大公以及身份尊貴的公爵。
一些地位比較一般的公爵,甚至都沒有資格在這樣的聚會露面,足以見得這場聚會規格之高,級別之大。
宴會上,歐洲王室成員們基本都處於閒聊的狀態。平時這些人可謂是天南地北,各居一方。
比如像阿瑟這樣的君主,平時遠離歐洲,可能幾年都不來一次。
哪怕是像威廉二世這樣的歐洲君主,因為國內事務的繁忙,也不一定有時間和其他王室聚聚。
當然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那就是歐洲國家目前已經分為派系鮮明的兩派。
作為歐洲國家的一員,這些王室成員的行為也極大程度影響著他們國家的觀點。當然,他們所在國家的觀點,也極大程度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一個國內政府和民眾都特別親近英國的國家,其國家的統治者就算和德國皇室有著更好的關係,也必須得考慮國內政府和民眾的意見。
畢竟哪怕君主制目前還是歐洲甚至世界國家的主流,但也不能否認,各國的君主的權力已經逐漸衰弱,擁有實權的君主已經越來越少。
這場宴會的主角自然是喬治五世。雖然像威廉二世這樣的德國皇帝身份和地位並不比喬治五世差,但畢竟目前是在倫敦,喬治五世的主場,喬治五世成為主角也無可厚非。
其實阿瑟挺期待喬治五世登基之後英國的態度轉變。可不要小看目前歐洲王室的權威,雖然單個君主的權利看上去沒那麼大,但整個歐洲王室聯合起來,也能夠代表包括英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等五個歐洲列強,以及眾多中小歐洲君主國家。
而歐洲君主國家的大部分,都參與了將來的一戰,也間接性的導致了歐洲君主制在戰爭後的衰弱。
作為來自歐洲王室的君主之一,阿瑟覺得有必要提前做一些準備,來保護君主制。
哪怕是為了自己,也要儘量保住更多的歐洲王室。畢竟丟擲國家利益,君主制國家擁有更良好的合作環境。
多保留一些君主制國家,也能一起承受二戰結束後全世界內瘋狂散播的自由民主理念,一起捍衛君主制這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
阿瑟的保護王權想法,獲得了不少歐洲王室的認可和贊同。畢竟這個提議從出發點上看來,是為了維護所有君主制和王室的利益。
但想法落實的計劃就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雖然各國君主的權力已經衰弱,但目前仍然是君主制的盛世。
世界八大列強中,除了美國和法國之外,其他國家全部都是君主制。
並且法國也是在共和和君主之間不斷更替,國內的保王黨和親近王室的勢力和民眾並不少。
這樣的情況下,各國王室成員對於推進這份條約執行的想法自然也就不積極了。
畢竟大家的權利看起來都很穩固,似乎也沒有必要為了這一份條約多此一舉。
畢竟他們作為國家的王室成員,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自然也不能輕易允諾一些事情。
至少白白替別的國家王室幫忙,他們國內的政治勢力大機率並不願意。
這種事情說白了就是為了王室的私人利益去動用國家的力量,甚至還極有可能出動軍隊進行戰爭。
在整個歐洲,能夠這麼做的王室可並不多,能為其他國家的王室出動自己的軍隊的,那可就更少了。
就目前來看,極個別小國家的王室倒是有想法達成這樣的協議。
畢竟小國家王室的地位是最不穩固的,國家極有可能在一場政治鬥爭中導致王室被廢。
而像保加利亞這樣王室具有顯赫的家族背景的,國王一般並不會被廢,最多隻是會被架空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