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拉西亞的工業發展一直順風順水,特別是在得到德國和英國雙重幫助之下,工業的建設一直處於節節攀升的狀態。
截止目前為止,澳大利亞的年鋼鐵總產量達到了310萬噸出頭,其中年產鐵179.71萬噸,年產鋼131.42萬噸。
鋼產量這一數字一數字雖然看起來很多,但目前也只是剛剛超過末尾列強義大利的水平,僅僅只是同時期俄法的一半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多一點點。
雖然已經超過了義大利這樣的正統歐洲列強,但阿瑟仍然沒有半點喜悅的心情。
義大利雖然號稱是歐洲列強之一,但也只是聽起來比較厲害,真正的地位絕對是歐洲列強墊底,或許也就比現在的島國好一點。
況且也只是鋼產量超過了義大利,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澳大拉西亞目前距離歐洲傳統列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想要真正比肩甚至超過歐洲列強,或許只能靠兩次戰爭走捷徑了。
好訊息是澳大拉西亞的各項工業建設趨於完善狀態,除了工業排面的鋼鐵行業,各種化工業,民用工業,機械廠,玻璃廠,化肥廠,水泥廠等等也都處於遍地開花的狀態。
特別是王室財團資助的詹姆機械廠,目前已經發展成維多利亞州最大,澳大拉西亞第二大的機械廠,成為眾多私人企業中的佼佼者。
至於最大的機械廠,自然是由王室財團自己控股的皇家機械廠。皇家機械廠擁有來自汽車廠,發動機廠,以及各種軍工廠和其他各種各樣工廠的訂單,年生產機械裝置佔據澳大拉西亞市場的六成,擁有工人數量高達兩萬多名。
而王室財團旗下的所有工廠和企業,擁有的員工數量高達四十多萬,遍佈澳大拉西亞的各種行業和領域,是澳大拉西亞企業中絕對的巨無霸。
王室財團每年給政府的稅收就高達千萬澳元,自己的純利潤更是突破了五千萬澳元。
不過澳大拉西亞人對於王室財團的各種企業很是歡迎,畢竟王室財團不僅給他們提供了崗位,任何屬於王室財團的工廠和企業,福利待遇和政策絕對是澳大拉西亞最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澳大拉西亞民眾在找工作的時候,首選絕對是王室財團企業和工廠的原因。
有一個十足的好訊息,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經歷了將近兩年的建設之後,初步建設已經算是正式完成。
目前工業部已經在討論進駐利諾拉工業區的具體企業名單,這些企業毫無疑問都是澳大拉西亞各行業的巨頭。
因為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建設目的就是建成一個綜合大型工業叢集,因此這次企業邀請入駐肯定會照顧到更多的工業種類和領域。
比如之前政府大力發展的化工業,農用工業,機械廠等等,將會是這次工業基地邀請入駐的主要目標。
為了彰顯對於工業基地的重視,阿瑟和政府商討之後決定,將整個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劃分為城市級直轄區,直接隸屬於工業部管理。
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負責人的等級,直接相當於澳大拉西亞非州首府城市市長的等級。
工業基地的負責人由工業部任命,任期四年。
這也代表了阿瑟的態度,除了內閣政府之外,任何人沒有權利對於利奧諾拉工業基地插手。
從1910年1月開始,初步建成的利奧諾拉工業基地正式開始向外邀請企業入駐。
初步目標是邀請三十家大型企業和上百家小型企業,並且為這些企業準備好了十個超大型倉儲區域。
早在工業區開始建造之前,連線工業區的鐵路和公路已經開始建設,並且在工業區建成之前就已經完工。
目前的利奧諾拉工業基地不僅連通了澳大拉西亞的工業鐵路,還連通了戰略公路網路,能夠快速的抵達澳大利亞東西兩岸。
保守估計,哪怕只是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第一期建設,都能夠誕生超過五萬個工作崗位,為澳大拉西亞每年創造至少兩千萬澳元的產值。
工業區的所有企業保守估計每年都能為政府創造上百萬澳元的稅收,甚至如果發展的好一點,兩三百萬也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如果工業基地全部建成呢?創造二十萬個崗位?創造一億澳元的生產值?每年創造千萬澳元的稅收?
雖然這些數字讓人有些不敢想象,但內閣政府很多人隱隱覺得這些能夠實現,對於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建設也就更加支援。
當然,不管其他人是什麼態度,阿瑟對於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十分重視,甚至囑咐工業部長皮埃爾,如果沒有什麼事情就常去工業基地視察,一定要保質保量的完成工業基地建設。
皮埃爾對於阿瑟的囑咐也不敢大意,基本每隔半個月的時間都要前往利奧諾拉工業基地一次,唯恐工業基地的建設發生任何意外,讓他承受阿瑟的憤怒。
對於工業大臣皮埃爾來說,已經在工業大臣的位置上坐了三屆的他,想要繼續留在內閣政府,也就只有在內閣大臣的位置上更進一步了。
但偏偏像皮埃爾部長這樣的內閣大臣不在少數,更進一步內閣席位可就那麼多,還有和已經擔任過首相的兩人競爭,壓力不可謂不大。
如果能夠獲得阿瑟的好感和支援,這對於他們更進一步有著決定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