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海上決戰能夠有機會突破英國對於德國的海上封鎖,讓德國的艦隊有出海的機會。
二來,如果能在海戰中取得優勢甚至勝利的話,德國將打通和外界的貿易線路,甚至反過來封鎖法國和英國。
這樣一來,也能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甚至化被動為主動,硬生生耗死英國和法國。
鑑於這兩條比較重要的因素,德國高層在進行慎重研究之後,最終決定在海上尋找機會,和英國艦隊進行決戰。
德國人的行動很快,1916年5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在大西洋上偶遇,隨即爆發了一場曠世的大海戰,堪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海戰。
當大西洋大海戰爆發的訊息傳到澳大拉西亞,已經是好幾個小時之後了。
但沒辦法,時間不到,阿瑟根本拿不到戰果。但不得不承認,阿瑟被德國人的勇氣震驚到了。
海軍的決戰不像陸軍,打不過也能有序的組織撤退。海軍的決戰基本都是決一生死,能夠逃掉的軍艦絕對不多。
而且,一旦海戰失利,德國公海艦隊將再也沒有出頭的機會。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海戰失利後的德國公海艦隊,對戰爭再也沒有任何影響和幫助。
這也代表著德國真的決定孤注一擲了。要麼重創皇家海軍,從海洋上改變目前的頹勢。要麼被皇家海軍重創,整個國家悲慘的戰敗。
不過,再怎麼說,德國公海艦隊戰勝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海軍並不同於陸軍,想要以少勝多的可能性很小。
除非是在軍艦效能方面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但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軍艦戰鬥力並沒有這麼龐大的差距。
截止目前為止,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擁有37艘戰列艦,其中29艘無畏艦,8艘超級無畏艦。
德國公海艦隊共擁有24艘戰列艦,其中17艘無畏艦,7艘超級無畏艦。
在主力戰艦方面,公海艦隊和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有著極大的數量差距。這種數量差距是中小型軍艦根本不可能彌補的,也是公海艦隊相較於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致命性的缺點。
要知道這個時空英德的海軍定位本來就更加激烈,在澳大拉西亞的刺激下,英國人建造了更多的無畏。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印度洋的防務,讓英國人可以調動在印度洋的部分艦隊前往大西洋,加入本土艦隊,增加對公海艦隊的優勢。
更加要命的是,單看主力軍艦的數量,差距雖然大,但還沒有那麼大。
但如果計算雙方艦隊軍艦的總和,德國公海艦隊只有大小軍艦400多艘,但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擁有大小軍艦700多艘,軍艦總噸位比德國公海艦隊多得多。
這導致公海艦隊想要擊敗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可能性並不大,在大中小軍艦的數量上都擁有明顯的差距,這是戰術根本不可能彌補的。
目前擺在公海艦隊司令萊因哈德上將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拼死換掉皇家艦隊的主力軍艦,要麼龜縮在港口沒有任何作為。
這兩種選擇無論哪一種都是悲慘的。選擇第一個,最好的情況也只是換掉相同數量的英國主力軍艦,但公海艦隊對絕對會損失慘重。
這種情況雖然能避免公海艦隊的傷亡,但這違背了軍政府和最高統帥部的命令,萊因哈德也要面臨三方面的問責。
其實接收到來自國內的進行海軍大決戰的命令之後,萊因哈德上將的心情就從來沒有好過。
作為德國唯一的一支艦隊的總司令,萊茵哈德上將十分清楚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差距。
要知道,德國公海艦隊所面臨的英國艦隊,是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
大英帝國在各大洋海有著分艦隊,如果數量加在一塊的話,這是兩個德意志帝國都不能比擬的龐大艦隊。
現在德國公海艦隊的敵人正是皇家海軍,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本土艦隊,都足夠讓萊因哈德上將頭疼。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