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火炮在一片片混亂的枯木中爆炸,炸起或大或小的彈坑。
一些雙目失明身受重傷計程車兵摸索著爬到洞穴或者掩體中求生,他們本來以為這樣的掩體能夠帶給自己安全感,但被火炮爆炸的熱浪融化的積雪成了索命的死神。
這些血水流入巨大的彈坑和洞穴,讓躺在地上無力掙扎的傷兵被活活淹死。
這樣的畫面不可謂不殘忍,但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凡爾登戰役中,這卻是血淋淋的現實。
炮彈所過之處,到處都充斥著人體和馬匹的屍體。幸好現在是一月份,凡爾登地區還是比較寒冷的,這些屍體還沒有散發出惡臭味。
如果是夏天的話,單單那股腐爛屍體的味道,就足以讓部分士兵心理崩潰。
更加誇張的是,部分德國士兵因為長期生活在這樣糟糕的環境中,不僅滿身泥濘,眼窩深陷,還顯得異常蒼老衰弱,面目全非。
但德國軍方高層仍然一廂情願的夢想著透過凡爾登戰役消耗法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來阻止英法聯軍即將發動的大規模進攻。
與其坐等英法聯軍在未知的地域發動攻勢,不如主動出擊,將英法聯軍引到凡爾登地區,在凡爾登地區來一場大決戰,試圖消滅英法聯軍的主力,這就是德國高層的計劃。
實際上,德國人在凡爾登地區的大舉進攻,確實提醒了大英帝國。
英國政府敏銳地察覺到,必須儘快在歐洲大陸投入更多的力量,同時要竭盡所能支援法軍,避免法國經歷一次俄國式的大潰敗。
俄國有著極大的戰略縱深,幾場失敗對地廣人多的俄國來說不算什麼。
但對於法國來說,如果凡爾登戰役失敗,不僅巴黎會有陷落的風險,甚至會影響整個法國地區法軍的作戰能力。
毫不誇張的說,凡爾登陷落之後,巴黎就不保了。巴黎如果不保,法國也就不保了。
在英國大力支援法國的前提下,法國軍隊在凡爾登地區和德國軍隊展開了激戰,雙方誰也不能佔據主動權,凡爾登戰役也因此僵持了下來。
1916年2月,此時距離凡爾登戰役開啟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德法兩國軍隊也在這片地區互相對峙了將近70天,期間進行了大量的交戰,雙方均死傷慘重。
在馬斯河東、西兩岸不到20平方公里的丘陵山林地帶內,攻防雙方屢經激戰。
缺少必要休整的德軍部隊此時均已疲憊不堪。而法軍則趁德軍疲憊懈怠之時,不時地在區域性發起反攻,更令德軍官兵不堪重負。
由於傷亡慘重,糧彈接濟不力,一向嚴守紀律、奮勇衝鋒的德軍士兵已逐漸對統帥部失去信心。
自凡爾登戰役開始以來,德軍統帥部從未顧慮死傷慘重。由於求勝心切,指揮官們一直沒有認真面對傷亡數目。這其實與德軍最初的戰役企圖,即“讓法國人把血流盡”恰好是背道而馳的。
因為在人力資源方面,同盟國集團實在無法同協約國集團相抗衡。
如此一來,凡爾登戰役不僅沒有實現讓法國人流進血液的企圖,反而看起來有耗幹德國自己血液的意思。
面對異常慘重的傷亡,法金漢在威廉二世的壓力下,不得不修改了原先的作戰計劃,避免造成更多的傷亡。
之前德國軍隊普遍採用的重兵集團密集突擊的作戰方法終於得到了修改,法國參謀部要求各級軍官在戰爭中注意科學態度的指揮,並且要求各軍隊在進攻中要實施及時有效的炮火支援。
為了防止堡壘中的法國人的機槍和火炮對進攻的德國軍隊造成巨大的傷亡,德國軍隊就步兵的戰術動作也進行了修改。
德國參謀部要求負責進攻的德國軍隊採取更加分散的間距,連續遞進突擊,而不是之前的叢集式衝鋒。
吸取以往教訓,德軍統帥部不再片面強調炮火攻擊的威力,開始強調機槍是接近敵人時的有效兵器,其作用是火炮所難以替代的。在此後的作戰中,德軍更加註意發揮機槍的掃射能力,特別是在近敵時的火力壓制作用。
在兵力運用上,德軍也改變以往精銳部隊充當先鋒的傳統,改以較弱的部隊首先發起衝擊,而後再以精銳部隊擴大戰果。
德軍為改變戰場上的嚴重失利,扭轉被動局面,的確在戰木和技術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