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尼古拉二世的大手筆訂單讓俄國在協約國大出風頭,但很明顯,現在戰爭的主角並不是東線,而是已經平靜許久的西線戰場。
德奧聯軍想要殲滅俄軍主力的計劃破滅之後,奧匈帝國的主力軍隊就不得不南下回援,抵抗巴爾幹軍隊帶給奧匈帝國的嚴重壓力了。
而德國的注意力暫時也放到了西線,因為英法為了減輕俄軍在東線的壓力,決定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攻勢,順便尋找攻破德國防線的契機。
目前的歐洲戰爭已經進入了漫長的消耗戰階段,局勢其實也已經逐漸明朗。
協約國目前具有明顯的優勢,與其說是協約國的軍隊打敗了同盟國的軍隊,不如說是協約國更發達的經濟和更豐富的資源打敗了同盟國。
所有國家在戰爭中的消耗都是巨大的,為了這場戰爭,德國對農場實行了監督,徵收所得稅,並且在一些地區實行了實物配給制度。
英法也同樣如此,只為給前線籌集更多的資源和糧食,強化國民經濟的軍事化,全力為戰爭服務。
在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個新詞語,也就是所謂的工業動員。
在戰爭爆發的這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各國軍火工業急速擴張,所有工廠進入戰爭的無底洞,服裝廠改為生產軍裝,各種機械裝備廠改為生產武器裝備,子彈,炮彈等。
大量的婦女也走進工廠,為前線的將士們生產軍盔,軍裝和各種子彈。
部分婦女在軍盔和服裝裡塞上寫好的紙條,來慰藉前線士兵們受傷或疲憊的靈魂。
但不得不承認,這一招確實很有效。來自後方女士們的鼓勵,前線部分將士確實爆發了非同一般的鬥志。
各國軍工業的擴張十分誇張,特別是德國和奧匈帝國。
到十月份,德國的步槍和炮彈產量已經增加一半以上,機槍和大炮的產量翻了將近三倍。
就連剛剛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的飛機,德國也已經能夠做到年產上千架。
奧匈帝國的武器產量增長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各種型別的武器年產量也增長了一半以上。
協約國整體來說軍工業增長並沒有這麼誇張,畢竟除了俄國之外,英法和澳大拉西亞全部都是軍工產品出口大國,在戰爭前的武器裝備就已經暢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於協約國來說,相較於軍工業,軍隊規模的擴張才更加誇張。
戰爭剛剛爆發時,也就是1914年8月初,協約國士兵最多的國家是俄國,但總士兵人數也只有不到200萬。
但截止現在,俄國已經累計投入超過400萬軍隊,法國也投入了超過300萬軍隊,英國120萬,澳大拉西亞55萬,義大利60萬,比利時35萬,羅馬尼亞25萬,塞爾維亞35萬,希臘15萬,黑山8萬。
協約國投入這場戰爭計程車兵總人數已經超過一千萬,死亡超一百萬,受傷三百萬人(累計)。
而同盟國方面,德國投入了350萬軍隊,奧匈帝國200萬,保加利亞30萬,奧斯曼土耳其帝國55萬,共計六百多萬軍隊。
目前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也將退出戰爭,而德國和奧匈帝國加起來500多萬軍隊中,死亡人數已經將近100萬,受傷人數高達150多萬。
當然,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奧匈帝國貢獻的戰績。奧匈帝國被俄國用一場戰役打敗,當時死傷人數就高達數十萬,也讓奧匈帝國差點一蹶不振。
這場戰爭已經導致參戰國家死亡人數超過200萬,受傷人數將近500萬,經濟損失更是不可計數。
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同盟國和協約國,此時已經無法後退一步。
這也不能承擔戰爭失敗帶來的後果,不只是民眾的憤怒,還有來自敵國在戰後的敲詐和勒索。
這也讓各國更加瘋狂的面對戰爭,德國已經有計劃繼續提高徵兵力度,新的一年裡繼續徵募至少100萬軍隊,投入東西線的作戰。
此時德國的可戰之兵高達將近200萬,但西線軍隊目前只有100萬出頭。
德國人秉持著更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的原則,決定在英法發動大規模戰役之前,率先對法國人的戰略重地發起突襲,在英法聯軍沒有防備之下,或許會取得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