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點了點頭,但並未做好此時全面改變戰爭策略的準備,是將目光看向了其他將領和國防部高層,詢問其他人的意見。
東線的總負責人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自然同意法金漢的觀點,而西線戰場的諸位集團軍總司令,觀點則各不相同,但普遍支援繼續西線進攻。
畢竟如果將戰略重心放到東線,西線各集團軍的後勤待遇也會降低一級。
不僅面臨的戰役變小,立功機會也會少上很多,畢竟那時候東線才是戰爭的主戰場,是最能夠榮立功勳的地方。
見威廉二世遲遲沒有下定決心,興登堡這時丟擲了重磅訊息,說到:“陛下,根據我們的情報來看,俄國在加利西亞已經囤積了重兵,很有可能借著這次西線進攻的機會,再次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略。
如果俄國人突破戰線,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進入匈牙利,對於奧匈帝國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就算奧匈帝國能支撐住,巴爾幹同盟也會藉機在奧匈帝國南部開闢新的戰線。兩線作戰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很不利了,如果再開闢新的戰線,我們和奧匈帝國都不可能支撐住。
相反,如果在東線獲得勝利,不僅可以讓奧匈帝國趁機緩一口氣,同樣也能讓巴爾幹諸國看到誰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趁機將巴爾幹同盟拉攏到我們這邊,改變目前戰爭的局勢。”
對於德國來說,目前最壞的訊息,就是俄國準備在東線再次發動戰役。
東線戰場剛剛經歷新敗,奧匈帝國根本不可能再次承受重大失敗。
這其實也代表著一個事實,不管德國方面願不願意,目前的戰略必須向東線轉移,除非德國願意失去奧匈帝國這個盟友。
德國東西線諸位將領面面相覷,最終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就是德國從現在開始,兵力逐漸東移,將主要進攻方向放在東線。
“好了,諸位。那麼現在開始,商討商討東線戰場的具體計劃吧!”威廉二世對於諸位軍官的反應還算滿意,至少並沒有因為戰略轉移導致不滿或者爭吵。
威廉二世首先將目光看向了法金漢參謀長。作為德國軍方的最高決策者,法金漢參謀長的意見十分重要,畢竟他也是第一個提出戰略東移的人。
“陛下,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全面停止在西線的進攻。西線戰場所有軍隊立即轉入防禦狀態,必要時可以放棄所有佔領的土地,只保留比利時地區,這將是我們日後西線反攻的依仗。”法金漢也絲毫沒有猶豫,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同時,從西線抽調二十到三十個師前往東線,幫助我們的盟友守住東線邊境。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國內能夠繼續組織至少50個師加入戰鬥,對於我們東線戰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聽到法金漢參謀長的計劃,威廉二世有些疑慮,詢問道:“從西線戰場抽調20到30個師嗎?西線戰場不會有問題吧?”
“如果西線戰場處於進攻狀態,或許會有問題。但只要我們西線戰場進入全面防禦狀態,抽調二三十個師不成問題。只要國內新兵的招募速度跟得上,我們完全可以在半年之內填補西線戰場士兵不足的空缺,也能加固西線戰場的防禦。”法金漢參謀長略帶肯定的回答道。
德國軍隊的戰鬥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只是防禦的話,將西線戰場的敵軍阻擋在防線之外不成問題,至少法金漢參謀長是這麼覺得的。
威廉二世這才點了點頭,如果只是堅持半年的話,想來西線戰場的德國軍隊應該沒有問題。
半年的時間也足夠政府訓練至少50個師的新兵,這對於半年後的西線戰場和東線戰場都有著巨大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西線戰場協約國軍隊的數量雖然龐大,但50萬義大利軍隊戰鬥力不堪一擊,澳大拉西亞軍隊的絕大多數也只是普通的土著軍隊。
英法軍隊規模雖然也高達100多萬,但戰鬥力相較於德國軍隊來說略有不足,堅守住這些軍隊的進攻還是沒問題的。
伴隨著雙方產生的大量傷亡,已經有一輪接著一輪的新兵先前往西線戰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雙方軍隊的作戰能力。
特別是英國軍隊,戰前英國軍隊的數量很少,是在戰爭爆發後才臨時徵兵的。
這些新兵的作戰素質相比德國的預備兵來說,不知道低了多少,軍隊的戰鬥力自然也產生了明顯差距。
32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