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2日開始,德國的戰略就正式向東線轉移,部分西線德國軍隊停止進攻,撤退到後方準備乘坐火車前往東線戰場。
德國軍隊的突然啞火,西線戰場感受的尤為清楚。但包括霞飛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德國軍隊並未出現任何問題,德國的後勤補給也還算充足,目前的反常必然有怪。
在高層極端謹慎的態度下,西線協約國軍隊也沒有輕功冒進,而是穩紮穩打,按照原來計劃對德國軍隊發起進攻。
很快,他們就驚訝的發現,德國軍隊的作戰風格和往常截然不同,德國軍隊沒有大規模的反擊,只是依託有利的地形對協約國的進攻進行防守,就連火炮轟炸的頻率都降低了。
雖然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德國軍隊的突然啞火,對於西線戰場來說並不是壞事。
如果說之前的西線戰場是協約國略具優勢的話,那麼現在的西線戰場,就成了德國軍隊苦苦支撐了。
5月13日,西線戰場的進攻十分順利,甚至部分地區已經靠近原來法德邊境,再往前就是德國的國土。
德國人龜縮一般的防守打法帶給協約國更大的傷亡,但協約國的推進卻沒有減少絲毫。
5月14日,當大部分戰線已經來到邊境甚至德國國土,協約國軍隊終於感受到了德國軍隊的堅韌。
整個西線戰場幾乎被全部阻擋在邊境之外,哪怕協約國軍隊每天都要傷亡數萬人,仍然不能前進一步。
德國軍隊冒著巨大的傷亡,終於將協約國軍隊阻擋在國境之外,德國國土和城市也得以獲得暫時的安全。
西線防守成功對於威廉二世和法金漢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只有德國才知道,目前西線德國軍隊到底有多麼空虛。
戰爭截止到目前,德國的陸軍數量已經超過了俄國,是目前參戰國家中陸軍數量最多的。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德國目前擁有118個師,將近200萬人的作戰部隊。
這一數字相較於十年前翻了好幾倍,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對於德國的經濟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直白點來說,如果不是前線撐不住,德國也不想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數量。
而德國118個師中,目前東線已經部署了65個師,佔據德國總兵力的一半以上。
西線戰場滿打滿算也只有53個師,其中有一半還是最近新招募的軍隊,戰鬥力相較於精銳軍隊要弱很多。
這53個師不到100萬軍隊所面臨的,可是法國上百萬,英國20萬,澳大拉西亞48萬,義大利50萬,比利時8萬,總計超過230萬的軍隊。
哪怕協約國軍隊中有相當一部分戰鬥力有限,但士兵數量差距擺在這,用人堆也能堆死德國軍隊。
不到100萬德國軍隊就能守住超過230萬協約國軍隊的進攻,這不僅證明了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同樣也證明了協議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很差勁。
確實也是這樣,如果不是照顧新盟友的面子,阿瑟真想吐槽義大利軍隊自戰爭以來表現出的戰鬥力。
要知道,義大利軍隊面對的可不是強大的德國軍隊,而是戰鬥力在諸多列強國家中排名中下游的奧匈帝國。
義大利軍隊以數倍兵力的優勢,打了幾場令人誇張的敗仗,大大加強了奧匈帝國守住國土的信心。
如果不是義大利的損傷十分慘重,阿瑟甚至懷疑這是同盟國派來的臥底,專門負責以敵人的身份給奧匈帝國回血的。
義大利軍隊送出去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就足夠奧匈帝國再武裝十多萬軍隊出來和義大利戰鬥了。
西線戰場已經穩定之後,威廉二世也將目光看向了東線戰場。
為了執行法金漢參謀長所提出的,快速擊敗俄國,讓俄國退出戰爭的策略,德國參謀部計劃在東線組織一場大型戰役,爭取一舉殲滅整個俄國軍隊的主力。
說回俄國軍隊,俄國軍隊此時終於感受到了後勤不足的危機,部分前線軍隊目前武器彈藥已經告急,後方運輸到前線的彈藥根本不能和士兵手中的武器相匹配。
如果不是俄國總參謀長弗拉基米爾對於俄國軍隊糟糕的交通和運輸體系進行改革,恐怕俄國軍隊也不用擔心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彈藥攻擊,因為光是糧食危機,就足夠讓軍隊譁變。
邊境將近200萬的俄國軍隊,光是糧食的消耗,就足以讓俄國後勤部門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