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來,協約國內部就沒有和澳大拉西亞爭搶德國人才的國家,大多數德國人才也將落到澳大拉西亞的手中。
雖然澳大拉西亞也參與了對德作戰,並且和德國之間也互有傷亡。
畢竟澳大拉西亞和德國關係本來就不錯,只要把雙方之間的仇恨轉嫁到土著身上,就可以完美的吸納這些德國人才。
反正澳大拉西亞遠征軍絕大多數確實是由土著軍隊組成。那些參加了戰爭的土著對澳大拉西亞有功,他們或許會被遣返到東南亞和其他地區。
而澳大拉西亞國內剩下的土著,就只能作為那些參戰土著的背鍋俠,替澳大拉西亞人來承受德國裔的仇恨了。
阿瑟這才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克雷特的意見。
阿瑟之所以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了在一戰後的利益分配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將澳大拉西亞推上頂級列強的地位。
在所有戰後利益分配中最吸引人的,自然就是德國的諸多工廠裝置和技術工人,人才了。
德國發展了這數十年的時間,取得的成果相當優秀。在教育,醫療,科研等諸多方面,德國都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甚至數以十萬,百萬計。
再加上德國強大的工業,遍地開花的工廠和數以千萬計的工人。
要能夠吸收一部分德國工業裝置,工業技術,工業科技和技術工人,科研人才,澳大拉西亞的國家底蘊將前進一大步,甚至有希望在戰後全面趕超義大利這樣的國家。
如果說一戰前澳大拉西亞在和義大利以及島國競爭末尾列強的地位,那麼在一戰後,澳大拉西亞將對美國發起競爭,在列強位置上,目標是保五爭三。
好訊息是,因為澳大拉西亞對協約國的支援,導致美國在目前這場戰爭中的獲利並不大。
在簽訂盟約時,阿瑟就特別指出,澳大拉西亞將是協約國物資的主要提供者。
在澳大拉西亞缺少物資之前,協約國不能從非協約國國家大量進口物資,這是對盟友的回報。
這也導致協約國之間的軍火貿易幾乎都是四大列強之間互相進行,美國從戰爭開始到現在,並沒有獲得來自歐洲的任何一份軍火訂單。
德國人暫時也沒有購買武器的想法,因為戰爭時間不長,德國國內的物資勉強也算夠用。
這樣的前提下,德國人自然更加信賴自己工廠生產的武器,而不是從遙遠的美國進行購買。
更何況,現在的大西洋早已被協約國封鎖。德國人想要從海外購買資源和武器十分困難,還不如指望著盟友做出點貢獻。
“兩位大使先生,既然你們在利益方面做出了這樣的讓步,澳大拉西亞自然也不會寒了盟友的心。請放心,20萬援軍會在四月之前抵達歐洲,並且投入到對德國的作戰。如果你們能夠保證澳大拉西亞在戰後可以優先挑選德國工業裝置和科技,那麼我也能保證,每年向歐洲戰場提供至少50萬土著軍隊,舉全國之力戰勝敵人。”阿瑟笑著開口,看向兩位大使。
溫斯特和克雷特兩人對視一眼,並未答應阿瑟的要求。
不過,阿瑟覺得還是有實現的可能。目前這樣能夠明顯看出英國和法國對於各自的防備,他們都不願意對方在戰爭後吸取德國的成果,從而穩定各自的霸主地位。
法國人想在戰後成為歐洲霸主,英國人想要穩定自己的霸主地位,自然不可能同意法國人過多擴張。
這也導致英國和法國遲早會爆發問題,不過因為目前的大敵是德國人,而且德國人的實力遠比英法互相之間的裂痕大。因此,英法的關係仍然穩固。
如果英國和法國河蚌相爭,澳大拉西亞確實有可能漁翁得利。
畢竟雙方都不願意對方獲得太多的利益,那不如把利益都給澳大拉西亞,英法除了部分土地之外,仍然維持現在的狀況。
如果阿瑟提出這樣的要求,恐怕英法代表就要直接怒目而視了。
阿瑟這樣的要求,無異於英法花大代價贏得的戰爭,直接給澳大拉西亞做了嫁衣。
雖然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在戰爭後重新成為歐洲霸主,威脅自己的地位。
想必英國也不願意看到澳大拉西亞快速崛起,憑藉自己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大英帝國新的心頭大患。
對於英國人來說,法國和澳大拉西亞是自己的盟友。既然是盟友,那就不能太強。
法國獲得失地阿爾薩斯和洛林,補償一些殖民地就夠了。而澳大拉西亞,獲得一些德國的殖民地和工業裝置,擁有和美國競爭的實力也就夠了。
至於最大頭的利益,當然是英國人自己來掌控。如果不能在戰爭後確保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不受動搖,那對英國人來說,這場戰爭也就打的沒有必要
32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