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將軍敏銳的察覺到,無論從經濟觀點出發,還是從人們的文化狀況和維持龐大軍隊所需要的漫無節制的資金消耗來看,迅速解決未來的對法俄戰爭是非常有必要的。
施裡芬指出,必須把法國看成是一個大要塞,尤其是德法邊境的凡爾登要塞,幾乎是無法攻破的。
法國防禦的薄弱環節位於法國西北部和比利時接壤的邊境,這裡就是直捅向法國心臟的要害處。
借道比利時的這一計劃,就是施裡芬將軍提出來的。
根據大名鼎鼎的施裡芬計劃,施裡芬將軍將德國對法俄戰爭的重點放在了西線,預計部署78個師全力進攻法國。
而西線戰場又按照左輕右重的原則,左翼部署八個師,首先發起進攻,牽制法軍的主力。
右翼則是進攻的重點,需要囤積至少70個師,借道盧森堡,比利時等中立國家的領土,直接插入法國的心臟。
在巴黎以西,繞向巴黎西南,實行大規模的包圍運動,迫使法軍向東,然後東西兩線德軍合圍,全殲法軍。
西線的整個戰爭預計在6到8周內結束,只要能夠獲得對法戰爭的勝利,剩下的俄國自然也就沒有反抗之力了。
在東線戰場上,施裡芬將軍提議只部署九個師的兵力牽制俄軍。
因為俄軍的戰鬥力較弱,再加上德國軍隊有著奧匈帝國軍隊的配合,足以堅持到西線取得完全勝利再掉頭東進。
雖然這份施裡芬計劃正確的選擇了主要突擊方向,充分利用戰略主動權和突然性,力求採取積極堅決的行動,速戰速決。
但這份計劃對於法國軍隊的戰鬥力有些太過看輕,施裡芬將軍過高地估計了德軍的戰鬥力,過低地估計了法軍的戰鬥力,這份計劃也有著極大的冒險性。
作為施裡芬之後的繼任者,現任德國參謀長毛奇(小毛奇),也就是老毛奇元帥的侄子。
小毛奇是威廉二世親自選定的,如果非要過問原因的話,毛奇這個姓氏,就是威廉二世選擇小毛奇的主要原因。
小毛奇在就任德國參謀長之後,繼承了施裡芬的戰略思想,並且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了些許修改。
但總體來說是換湯不換藥,德國人對於自己的軍事實力十分自信,這也是日耳曼民族的民族主義所導致的。
從開戰後的8月7日起,德國的所有鐵路運輸全部交由軍隊進行管理。
德國極其發達的鐵路網路,可以支撐在24小時內通行660輛軍列,運送20個師。
如果德國人願意,只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將所有西線軍隊送到指定的位置。
因為德國的進攻計劃,德國同時對法國和比利時宣戰,並且軍隊在宣戰的同時,就抵達了這兩個國家的邊境。
為了攻佔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經過德國軍隊長達數天的調集,四門大貝爾莎臼炮被成功運輸到列日要塞數公里之外,並且對堅固的列日要塞展開炮擊。
大貝爾莎臼炮,是德國參謀部要求設計的,專門針對類似凡爾登和列日要塞這樣堅固的要塞。
高達420毫米的口徑,以及十多公里的射程,讓這門巨型大炮成了德國國內秘而不宣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國自信能夠解決列日要塞的關鍵。
大貝爾莎臼炮全炮重量高達120噸,共計需要近300人來動用這一門大炮。
這樣的大傢伙的炮彈自然也不會小,一枚大貝爾莎臼炮的炮彈重達820公斤,每次發射至少需要200公斤的火藥。
這還沒完,每次發射的時候,周圍300米內都不能有人,否則很容易造成誤傷。
畢竟200公斤火藥爆炸的威力並不小,爆炸推動炸彈發射的震動波,足以震傷甚至震死附近的人。
和其他的火炮有所不同,幾乎所有的德國火炮,發射速度都是以分鐘來計算的。
多的一分鐘幾十發,少的也有一分鐘數發甚至十多發。
但大貝爾莎臼炮不一樣,這樣的大傢伙的發射速度是以小時來計算的。
如果發射過程一切順利,它的發射速度大約能達到每小時八發炮彈,平均每7.5分鐘發射一枚炮彈。
至於這樣的大傢伙的威力,當初威廉二世參觀完它的試射之後,十分滿意的誇讚了所有研製這門大炮的專家。
不過,威廉二世也命令繼續對於這門大炮進行改進,別的不說,120噸的重量,這讓運輸這門大炮成了非常艱鉅的問題。
大貝爾莎臼炮的組裝消耗了一定的時間,但當四門大炮全部組裝完畢之後,對於列日要塞內的比利時軍隊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折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