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歐洲的戰爭全面打響,同盟國和協約國互相開戰,讓世界八大列強其六全部加入到這場戰爭中。
戰爭的爆發固然讓人感到猝不及防,但一個國家的中立,卻讓很多人都沒想到。
作為同盟國的一員,義大利人在奧匈帝國對俄國宣戰之後,公開向外界表達了中立的意圖。
這也導致原本綜合實力就處於劣勢一方的同盟國,在損失有著不錯海軍實力的義大利之後,和協約國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加龐大。
除非德國軍隊能夠在陸地上創造巨大的優勢,否則,戰爭持續下去,戰局一定是一邊倒。
宣戰後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5日,澳大拉西亞國防部已經在緊急籌備攻勢所需要的人員和武器,準備儘快對太平洋的德屬殖民地發起進攻。
這次參與進攻的,包括第一師和第二師,是澳大拉西亞常規軍隊中最精銳的兩個師。
而配合陸軍攻勢的,還有整個澳大拉西亞海軍。
雖然澳大拉西亞的海軍也有著幫助英國在印度洋巡邏的任務,但戰爭才剛剛爆發,英國人調集軍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讓澳大拉西亞的海軍有了一定的空閒時間,可以幫助自己國內的攻勢。
海軍的艦炮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再加上德屬殖民地基本沒有成規模的艦隊,只要靠近德屬殖民地的海岸,就是敵人最大的威脅。
至於威脅可能更大的飛機和坦克,至少現在,阿瑟還沒有將其暴露的打算。
在澳大拉西亞謀劃攻勢的同時,歐洲的戰爭已經打得水深火熱。
得益於歐洲地區,特別是西歐地區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網路,德法的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抵達了邊境,並且已經成功交火。
從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之後到現在,不過短短四天的時間,就已經有上百萬德法軍隊在邊境互相廝殺,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根據德法粗略的統計,這四天的時間,德法軍隊的傷亡分別為2.7萬人和3.5萬人。
如果不是各種重型武器的運輸還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有許多部隊是緊急從其他地區調遣過來,抵達邊境還沒有多久,恐怕雙方的傷亡人數至少還要再翻個倍。
而在東線戰場上,廝殺也同樣激烈。
德國早在8月1日就對俄國宣戰,德俄邊境的交火已經持續了將近一週的時間。
而奧匈帝國方面,雖然奧匈帝國對俄宣戰是最晚的,但奧匈帝國是第一個挑起戰爭的國家,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邊境,雙方已經有超過50萬的軍隊集結,並且打得不可開交。
如果不是弗朗茨一世收到了威廉二世的信件,並且保留了大部分主力用於對俄戰爭,恐怕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戰爭,士兵人數就能超過上百萬。
不過,弗朗茨一世也並未完全聽從威廉二世的意見。威廉二世建議弗朗茨一世必要時可以對塞爾維亞採取防禦措施,但奧地利首相貝赫托爾德認為,奧匈帝國哪怕只動用少部分兵力,都完全可以攻陷塞爾維亞。
因此,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邊境不僅打的十分激烈,攻防戰雙方各有勝負,奧匈帝國一時也啃不下這塊難啃的骨頭。
除了法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這四個已經交火的國家之外,英國和澳大拉西亞也不只是口頭上的參戰,相應的戰略物資已經在瘋狂運送到歐洲,英國和澳大拉西亞的遠征軍,也已經在緊張的籌備中。
好訊息是,俄國人在之前的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利用巴爾幹出國購買武器的機會,為自己購置了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
再加上在戰爭前,澳大拉西亞新一批武器裝備的支援剛剛抵達海參崴港口,這也導致短時間內俄國並不缺少武器裝備,擴軍的進度也十分順利。
在擁有足夠武器裝備的前提下,俄國歐洲推土機的名號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來。
和其他幾個歐洲列強相比,俄國擁有更多的核心人口,看著那龐大的傷亡數字,也不是太過心疼。
目前的戰爭仍然只是六大列強的主場,其他的歐洲小國暫時還沒有參與。
按照歷史上的進度來看,包括義大利在內的歐洲諸多小國,應該會在一年之內參與戰爭。
但現在的局勢和歷史上不太一樣,阿瑟也不敢保證,這些國家參與戰爭的時間會不會有所改變,甚至直接不參與戰爭。
從七月底開始,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趨勢就成了全世界新聞熱議的話題。
而當戰爭真正爆發之後,全世界都轟動了。歐洲,美洲,亞洲,非洲,澳洲的所有新聞報道全部有關於這場戰爭。
此時就算是美國總統爆出緋聞,也根本不能分走這場戰爭的熱度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