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的利益分配,阿瑟已經十分滿意了。至少在短時間之內,澳大拉西亞並沒有和英法進行競爭的實力,哪怕是經過一戰削弱之後的英法。
要是能憑藉著在戰後的利益分配,讓澳大拉西亞走上世界前五列強甚至前四列強,澳大拉西亞才算擁有更大的底氣,來謀求更大的地位和利益。
別的不說,在戰爭勝利之後,澳大拉西亞就直接成為繼英,法,俄,美之後的世界第五列強。
按照歷史上來看,協約國特別是法國對於德國的剝削很殘酷,這也讓德國的軍事實力遭受了重大的限制。
如果能夠藉著這樣的機會,吸納德國很多的工廠裝置和專家人才,吸收德國一部分的工業實力和底蘊的話,澳大拉西亞才算是有了和美國掰腕子的底蘊。
不要小看現在的美國,雖然軍事實力是那麼的醜陋,但工業和經濟方面來說,也勉強算得上是美麗了。
至少比除了重工業之外工業實力沒那麼強大的澳大拉西亞來說,美國人的工業實力還是強很多的。
當然,如果單論軍事實力的話,目前的美國早已經不是澳大拉西亞的對手。
如果澳大拉西亞和美國接壤,目前澳大拉西亞所掌握的軍事科技來看,消滅美國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了,現在利益分配的相關約定,差不多隻是一個草案而已。
等到戰爭真正結束之後,不僅要根據各國實際出力的程度來進行分配,同樣也要看能從同盟國身上割多少肉。
不過,四大列強經過幾天的商談之後,也算是達成了一些原則上的約定。
英國人在戰爭勝利後將獲得德國海軍的所有戰利品,並且會獲得同盟國所有殖民地中最大的一份。
為了給其他幾個國家進行補償,法國人將被允許收復阿爾薩斯洛林,並且就近從德國和義大利的領土獲得一些補償。
而俄國方面,奧屬波蘭,德屬波蘭,以及英國正式放棄和島國的盟約。
至於最後的澳大拉西亞,被允許全面接收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且澳大拉西亞在東南亞的擴張,協約國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然,東南亞地區指的是荷屬東印度。至於更北部大英帝國的領地和東南亞半島,以及十分重要的馬六甲海峽,但是還不是目前的澳大拉西亞能夠染指的。
當然,為了表示對於澳大拉西亞的支援,經過阿瑟的周旋,協約國同意了澳大拉西亞在戰後接收德國一部分工廠和人才的要求。
這些德國人在戰後對於英,法,俄的態度可想而知,英法俄也沒有興趣接收這些德國專家人才。
這些原則上的劃分,也基本包含著各國比較重要的核心利益。
雖然大英帝國獲得了德國戰後的全部海軍最大的一份殖民地,給予其他三個國家的補償,也勉強能夠讓三大列強滿意。
至於澳大拉西亞,對於非洲殖民地並沒有興趣,因此,對荷屬東印度擴張的許可,以及接收德國工廠和人才的機會,要比非洲殖民地重要的多。
除了這些核心利益之外的,比如賠款,財產割讓和一些重要的土地割讓,轉讓以及對於同盟國其他條約的限制,要看戰爭後的具體情況來定製了。
在核心的利益上確定了就行,只要能夠尊重各國所聲張的核心利益,協約國就得以維持下去,而不是在戰爭還沒有爆發之前,因為內部的利益劃分導致誕生矛盾。
除了這些之外,協約國內部還達成了一個和歐洲沒有太大關係的條約,即英,法,俄,澳《太平洋條約》。
條約規定,俄國擁有在太平洋西北部的霸權,澳大拉西亞擁有在太平洋西南和南部的霸權。
協約國四大列強尊重俄澳兩國的霸權,英法則在太平洋享用特殊地位。
除了尊重協約國兩大國家在太平洋地區的權利之外,太平洋條約還規定,如果有非協約國國家在太平洋地區伸張利益,視為對協約國的挑釁。
協約國整體應當對被挑釁國家給予援助,必要時應當派遣軍隊進行援助。
如果說之前的約定針對的是同盟國,那麼這份約定就簡明瞭當地針對美國。
太平洋地區對於俄國和澳大拉西亞的霸權能夠造成威脅,只有同為列強,並且位於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了。
雖然在戰後,英法大機率不會直接對美國出兵,但這份條約作為對美國的威懾也完全足夠。
在協約國不破裂的情況下,阿瑟也能憑藉著這份太平洋條約,從其他盟友那獲取更多的援助,來獲得更多的實力和美國進行對抗。
五千字第三更,求月票,求支援!
來晚的更新,多一千字補償大家,求支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