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二月初,阿瑟乘坐飛艇,前往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參加協約國自成立以來的第三次會議。
按照常理來說,第三次會議應該在去年就應該召開。但去年因為阿列克謝皇子的疾病問題,導致這場會議被尼古拉二世延期,最終拖延到了幾個月後的現在。
好在這也不影響什麼,盟國瘋狂擴張軍備的態度,讓協約國四大列強聯合的十分緊密。
這次參加協約國會議的有,大英帝國,法國,沙俄帝國和澳大拉西亞的君主,總統以及部分政府高官,目的是商議在未來時間內各個國家的任務和目標。
不僅包括海陸軍軍備的擴張,同樣也會包括假設在戰爭發生之後,各國軍隊的行進方向和任務。
具體點來說,每年的協約國會議,是協約國商討戰前準備,戰時計劃和戰後利益分配的會議,這場會議的目標物件只有一個,那就是協約國的最大敵人同盟國。
1914年2月21日,協約國內部機密會議在聖彼得堡召開。
這次會議內容十分保密,但會議本身卻是公開的。不僅是協約國向同盟國示威的一種方式,同樣也是在告訴全世界,協約國四大列強正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協約國無所畏懼任何敵人。
當然,除了對外示威之外,歐洲各大國家存在的大量間諜,也是一場會議根本不可能保密的原因。
協約國四大列強能夠做到的,是在會議本身被公開的前提下,對於會議內容進行高度保密。
協約國四大列強對於這次會議十分重視,但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遠離德國海域的路程。
誰也不知道德國人會不會喪心病狂的攻擊參加會議的協約國船隻,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還是暫時遠離德國人為好。
阿瑟選擇的出行方式是飛艇,經過長時間多航班的驗證之後,已經確定澳大拉西亞的飛艇安全效能比較可靠,發生意外的機率極低。
當然,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阿瑟這次所乘坐的飛艇配備了大量的降落傘,能夠保障在飛艇發生意外時,給予飛艇上的成員更大的生存機率。
同時,阿瑟所乘坐的飛艇周圍,還有十多架武裝飛艇進行護航。這些飛艇也搭載了上百名侍衛,負責在陸地和天空上保護阿瑟的安全。
如果不是飛機暫時不能暴露,阿瑟甚至都打算呼叫幾架戰鬥機來為自己護航。
阿瑟對於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是很看重的,現實可不會像電視劇那樣,就算阿瑟不重視,澳大拉西亞的政府官員也絕對不會允許阿瑟出行不帶100人以上的侍衛。
阿瑟的人身安全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象徵著國家和政府的穩定。
阿瑟和澳大拉西亞目前處於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澳大拉西亞的政府官員自然十分重視阿瑟的安全。
雖然乘坐了速度快很多的飛艇,但抵達聖彼得堡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後的2月18日了。
此時相距會議召開還有三天的時間,阿瑟一行人在尼古拉二世的安排下住宿在一處皇家莊園,並且享受為數不多的休閒時光。
差不多在當天,法國人的外交團隊也順利的抵達了聖彼得堡。
至於法國人為什麼比英國人略快的原因,那就得問大張旗鼓前來聖彼得堡的喬治五世了。
協約國四大列強對於這次會議十分重視,參加會議的不僅有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澳大拉西亞國王阿瑟,沙皇尼古拉二世三位帝王和法國總統,還有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外交大臣愛德華,法國國防部長,外交部長,澳大拉西亞國務大臣羅傑,國防大臣勞爾等。
至於俄國,因為會議召開的地點在聖彼得堡,因此俄國算得上是全民上陣,需要哪個部長,就調來哪個部長。
在四個國家官員們互相進行友好交流之後,1914年2月21日,協約國會議正式召開。
因為澳大拉西亞第一次參加正式的協約國會議,因此,在會議一開始,四大列強強調了四國協約的重要性,重申了英國,法國,俄國和澳大拉西亞之間的聯盟關係。
四大列強彼此比較看重的,也就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盟約。
這次會議的進度很快,僅僅是第一天的時間,就迅速地建立起了四國聯盟,重申了四大列強各自需要承擔的軍事責任。
首先,一直有些遊離在外的英國人承擔了更多的軍事責任。任何一個協約國成員遭受來自敵人的攻擊,協約國四大列強,應該同時和敵人進入戰爭狀態。
這條約定直接杜絕了英國人成為攪屎棍的可能,英國人必須堅定地站在協約國身後,堅定並且有效地履行和其他三大列強之間的盟約,協約國才會維持下去。
具體的條約為,四大列強中任何一方遭到來自另一國家的無端攻擊,包括但不限於邊境挑釁,偷襲,製造危機等,其他三大列強必須立即站在被挑釁的國家身後,並且在協商之後,採取共同行動,維護世界的和平。
以協約國目前的強大來看,這份條約只是單純的針對德國和其身後的同盟國。
除了同盟國之外,哪怕是美國,都沒有任何膽量對於協約國任何一個國家發起進攻。
除了這條軍事責任的要求之外,四大列強還簽訂了《海軍要務宣告》,來約定四國之間海軍各自的任務。
這份宣告只侷限於戰爭時期,英國承擔法國大西洋沿岸地區的防衛,法國承擔英國人在地中海殖民地沿岸的防衛。
俄國人加入對於德國公海艦隊的包圍,澳大拉西亞則派出至少四艘主力戰艦,幫助大英帝國在印度洋區域進行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