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來到1913年的10月,年中爆發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也已經基本來到了尾聲。
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無論是保加利亞還是反保加利亞同盟,對於這場戰爭都有著足夠的信心。
但伴隨著戰爭的爆發,雙方實力的明顯差距你讓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有列強支援的國家和無列強支援的國家真的是兩個極端。
保加利亞引用在戰爭中的慘敗證明了一個道理,哪怕是列強的許諾,可信度也不是那麼高。
如果自己沒有太強的實力,列強也隨時有可能出爾反爾,將之前的承諾和約定撕毀。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的時間是5月19日,僅僅在不到五個月後,也就是10月17日,交戰雙方就簽訂了和平協定,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
作為戰爭的戰敗國,保加利亞在這場戰爭中可謂是損失慘重。
根據雙方簽訂的布加勒斯特合約來看,保加利亞損失了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佔據的大面積國土,還需要向反保加利亞同盟賠償一筆高額資金。
因為反保加利亞同盟涉及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黑山等國家,這次戰爭也有土耳其的參與。
這也導致瓜分保加利亞國土的國家高達五個,保加利亞的國土在這份合約之後幾乎縮水了一圈。
塞爾維亞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希臘得到了愛琴海馬其頓,黑山得到了更外圍的一部分國土,羅馬尼亞得到了多布羅加。
色雷斯的一部分地區也被希臘瓜分,再加上和土耳其之間的合約,導致保加利亞在上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佔據的國土幾乎損失殆盡,還面臨軍隊大面積傷亡和財政危機。
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最大的,除了保加利亞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之前承諾援助保加利亞的奧匈帝國。
違背承諾讓奧匈帝國的名聲在歐洲國家中變得不太友善,也讓同盟國的聲望遭受了一定的損失。
當然,這也不是主要。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實力大幅度增強,一躍成為巴爾幹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本身就處於敵對狀態,這也更加阻礙了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
再加上巴爾幹戰爭推動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讓這片地區的民眾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併。
奧匈帝國國內已經很嚴重的民族危機又再次加劇,給老牌帝國又增加了幾分負擔。
往長遠了說,塞爾維亞的強大加劇了俄國插手巴爾幹的局勢,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衝突,也不可避免的干擾到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
巴爾幹戰爭讓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衝突更加劇烈,也變相的加快了世界大戰的到來。
如果處於中立狀態,阿瑟就有足夠的閒心坐觀歐洲局勢的發展。
但目前既然已經加入了協約國,那就不得不進行更充足的準備,確保在這個世界,協約國也是最後的戰勝者。
和本茨汽車廠簽訂了卡車購買訂單之後,阿瑟又馬不停蹄地前往航空實驗室,參觀航空實驗室最新研製出來的第四代飛機。
這個時代的軍事飛機最大的缺點莫過於此,因為最開始的軍事科技比較簡陋,導致飛機的更新換代速度是很快的。
從飛機誕生到現在也不過不到十年的時間,截止目前為止已經研發出了第四代軍事飛機。
平均每兩年半的時間就會更新迭代,這也讓大規模裝備軍事飛機在目前看來有些不現實。
畢竟按照飛機目前更新迭代的速度來看,耗費大資金建造的飛機,在幾年後就會變成落後的產品。
甚至飛機的建造時間就需要大半年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可能飛機訂單還沒建造完成,就已經有了新的飛機等待檢閱了。
第四代軍事飛機的研發進度各不相同,但還是伴隨著載人客機一起,彙報到阿瑟的手中,並且等待視察。
聽到航空實驗室研究出第四代軍事飛機的訊息,阿瑟就馬不停蹄的趕往航空實驗室,視察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飛機。
第四代軍事飛機總體來說相較於第三代有著不小的改變,飛機的效能和資料也都有著比較大的加強。
當然,這一切也取決於狄塞爾對於飛機專用發動機的改進。第四代軍事飛機全部使用了狄塞爾,改進後的新型飛機發動機,讓第四代軍事飛機的速度提高了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