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真正原因只有邊境計程車兵知道,但雙方邊境計程車兵不是受傷就是死亡。其他計程車兵也是各說各的,很難確定衝突的真正責任在哪一方。
衝突爆發之後,阿根廷和智利都派出軍官,近距離管控邊境的軍隊。
但很明顯,至少在阿根廷方面,對於邊境軍隊的管控並不嚴格。
這導致在智利人保持克制的前提下,阿根廷的邊境軍隊仍然時不時進犯智利邊境,雙方大有再爆發衝突的趨勢。
理論上來說,智利背後有著大英帝國的支援,阿根廷不可能盲目的發動戰爭和衝突。
但目前阿根廷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應該有著相應的底牌和信心。
這也代表著,阿根廷應該獲得了來自列強國家的支援,才有信心冒著得罪大英帝國的風險,挑起和智利之間的衝突。
雖然阿根廷和智利的衝突還沒有波及到硝石礦區,但大英帝國對於這次衝突已經十分關注。
不過事情還沒有發展到讓大英帝國介入的地步,同盟國和協約國也只是發發聲,呼籲雙方保持克制。
只可惜,這樣的衝突已經不是雙方的政府能夠控制得住的。因為上一次的衝突導致雙方接近上百人的死傷,也讓阿根廷和智利的邊境部隊彼此之間十分仇視。
在雙方緊張的氣氛之下,1913年6月21日,第二次衝突接踵而至。
自上一次衝突爆發之後,雙方都緊急往邊境地區調集了一部分武器裝備,來防備對方有可能發起的進攻。
同時,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邊境,駐防和巡邏部隊也多了數倍。
雖然這有效保證了國土邊境的安全,但也無形之中增加了雙方軍隊之間衝突的可能。
畢竟之前雙方的巡邏部隊,可能隔上一兩週才會碰到一次。
但現在,邊防部隊增加之後,雙方的巡邏部隊幾乎每天都能碰到,不爆發衝突都不可能。
愛德華多·蒙塔爾瓦是一名普通的智利邊防士兵,隸屬於邊境駐防部隊的某個巡邏班。
因為時間已經差不多到了南半球的冬天,因此愛德華多·蒙塔爾瓦所在的巡邏部隊,也基本都穿上了厚一些的棉衣。
在衝突尚未爆發之前,愛德華多·蒙塔爾瓦和他的戰友們,都以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巡邏。
雖然距離上一次衝突爆發也沒過幾天,但阿根廷和智利雙方都知道,對方已經派遣了更多的軍隊駐紮在邊境,此時爆發衝突極有可能引爆更大的戰爭。
一連好幾天,雙方的軍隊都比較平靜,這也讓士兵們暗自放下心來,覺得衝突基本不可能再發生了。
但意外來的就是這麼突然。
愛德華多·蒙塔爾瓦所在巡邏班的班長一馬當先,翻過已經昨日的雪覆蓋著的小山,映入眼簾的,居然是一支人數高達數十人的阿根廷軍隊。
“敵”班長還沒來得及說出完整的話,就被迎面而來的子彈直接擊中,瞬間倒在了白色的雪堆之中。
短短几秒鐘,大量的鮮血噴湧而出,將純白無暇的白雪染成通紅,雪水混合著血水,靜悄悄的流到了愛德華多·蒙塔爾瓦和戰友的腳下。
“敵人越境了!快打訊號槍!”愛德華多·蒙塔爾瓦率先反應了過來,拿出扛在背上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同時對著身邊的戰友說道。
雖然槍聲很快會吸引來雙方軍隊的注意,但在這樣的山林之中,並不好判斷具體的方向。
如果動用訊號槍的話,就能夠很快辨別衝突的爆發地,有利於自己援軍的到來。
當然,這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訊號槍對方也能看到,也極有可能吸引來對方的支援。
這時候就要比雙方誰的支援快了,這不僅決定著這次衝突的結果,也可能決定著阿根廷和智利誰在這次衝突中佔據優勢。
呼喊隊友使用訊號槍之後,愛德華多·蒙塔爾瓦便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山頂,用步槍進行反擊。
愛德華多·蒙塔爾瓦明白,如果不用火力壓制敵人的進攻,等到敵人爬上這座山頭,他們整個巡邏班都會淪為敵人的活靶子,面臨的結果也只有死亡。
好在,英國產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其質量和火力都足以讓人信賴。
作為目前射速最快的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的火力壓制十分優秀,愛德華多·蒙塔爾瓦也成功的讓阿根廷的軍隊龜縮在山澗,不能前進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