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三國協約是在法俄協約的基礎上,新增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而建立的。
但這樣的協約主要約定還是法俄對抗德國,英國援助法俄。
但隨著這一次的會議,這樣的局勢也不復存在,英國也要承擔軍事責任。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英國不承擔軍事責任,俄國人對於協約的態度就有些捉摸不定。
總不能靠著法國人去抵抗德國吧,這樣的結果在幾十年前早已經看到了,德國人可是硬踩著法國人登頂大陸之巔的。
如果英國人不承擔一定的軍事責任,恐怕導致協約國成立的英法,英俄協約可以直接作廢。
協約國不復存在之後,可就真的沒有勢力能夠阻擋德意志帝國的崛起了。
根據肯特的訊息,英,法,俄三國重新簽訂了一份三國協約,這份協約取代了之前鬆散的英法,英俄,法俄協約,真正的將締結協約的三個國家團結到一起。
雖然不清楚這份新的協約帶給協約國什麼變化,但明顯能夠感受到的是,法國人和俄國人對於協約的態度有了不小的轉變,對於抵抗德國的態度也堅定了起來。
除了這份新的協約之外,三個國家還新簽訂了一份海軍條約。這份海軍條約對於參加會議的小國家也是公開的,但也要求他們不能對外公佈。
根據這份海軍條約,英國人將保護法國在大西洋沿岸的利益和地區,法國人將保護英國人在地中海殖民地的利益。
同時,如果戰爭打響,俄國的黑海艦隊和法國的地中海艦隊要第一時間封鎖奧特朗托海峽,阻止同盟國海軍匯合。
奧特朗托海峽位於義大利和阿爾巴尼亞之間,是奧匈帝國海軍進入海洋的唯一通道。
將奧特朗托海峽封鎖之後,奧匈帝國的海軍也就喪失了作用,只能困在近海內。
仔細看同盟國三個國家,德國的公海艦隊,義大利的海軍和奧匈帝國的海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三個國家的海軍都被限制在某個海洋,進入到大西洋的出口極容易被封鎖。
奧匈帝國就不用說了,奧特朗托海峽足以讓奧匈帝國的海軍成為翁中之鱉。
而義大利的海軍雖然位於地中海這個巨大的海洋,但西側有直布羅陀海峽,東側有蘇伊士運河,都是英國人的佔領區域。
這也代表著義大利的艦隊如果不能戰勝英國的艦隊,他們的海軍也只能在地中海傲遊,根本出不去大西洋或者印度洋。
最後就是德國人的海軍。在修建基爾運河之前,德國的東西海航需要繞過丹麥,不僅增加了許多行程,也將海航要道拱手讓給丹麥。
德國人修建基爾運河之後,將北海和波羅的海成功連通,不僅大幅度縮短了東西海航的距離,同樣也讓聯通北海和波羅的海的交通要道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這不代表問題就消失了。波羅的海自然不用多說,除了透過丹麥之外,也就只有基爾運河能讓波羅的海連通到外界的海洋。
但問題是,波羅的海往外還有北海,北海通往大西洋的兩種方式是走英國和法國交界的英吉利海峽以及英國和挪威交界的北海北部。
這兩個地區同樣處在大英帝國海軍的掌控之下,這也代表著同盟國三個國家的海軍想要匯合在一起,必須突破法國和英國的海軍才行。
但問題也就在這裡。大英帝國是目前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軍強國,同盟國單個國家的海軍根本不可能和大英帝國海軍抗衡。
同盟國三個國家的海軍如果不匯合,對英國的海軍威脅就沒有那麼大。
但如果沒有挑戰英國海軍的實力,同盟國三個國家的海軍也基本不可能匯合在一起。
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哪怕同盟國三個國家已經在大力的發展海軍,目前仍然沒有追上大英帝國海軍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國擁有廣泛的殖民地和大量的人口,底蘊是要比德國更加雄厚的。
海軍競賽更加吃虧的其實是德國,這也讓同盟國海軍超過協約國海軍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援!
今天日萬,已更7000/10000,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