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工業的發展,利奧諾拉工業基地的建設完成以及吸引工廠入駐正式投入生產,讓澳大拉西亞的各項工業都迎來了較好的發展階段。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鋼鐵生產規模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目前年產鐵211.32萬噸,年產鋼140.05萬噸。
在化工業方面,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吸引了超過十多個化工廠,兩個農用機械廠,一個合成氨工廠,兩個小型化肥廠,17個民用工廠等等,生產出的農用機械和化肥以及各類化工產品,為澳大拉西亞的各項發展建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利奧諾拉工業基地大大小小50多個工廠,創造了超過一萬個工作崗位,為西澳大利亞地區帶動了不小的經濟發展。
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48.7澳元,部分澳大拉西亞地區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了50澳元。
兩個殖民地的建設也差不多進入了正軌,新幾內亞殖民地六萬人口的人均年收入為41澳元,澳屬帝汶兩萬人口的人均收為40澳元。
其實按道理來說,殖民地的收入並不會落後於本土,但因為殖民地還在源源不斷的湧入一些移民,這些移民短時間內的收入肯定不會太高,因此才拉低了殖民地總體的人均年收入水平。
當然,政府的財政總收入也迎來了不小的增長。得益於1910年東亞地區的災害,讓澳大拉西亞在糧食出口方面賺到了不小的利潤。
再加上來自於英國的大量援助,讓澳大拉西亞的財政方面也算是增添了一把活力。
整個1910年,政府財政總收入6417萬澳元,相較於上一年增長了將近1000萬澳元。
當然,如果不算出口給東亞地區的糧食帶來的額外利潤,其實財政總收入的增長和去年也差不多,大概在800萬澳元左右。
當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的支出水平也迎來了不小的增長。
1910年一整年,政府的財政總支出高達5700萬澳元,相較於上一年增長了800萬澳元。
這其中,軍費投入第一次超過了2000萬澳元,準確來說已經達到了2135萬澳元。
從今年開始,澳大拉西亞的海軍規模將達到三艘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十多艘護衛和驅逐艦,兩艘潛艇,20多艘小型巡邏艇等。
雖然海軍實力增長了不少,但海軍的花費的增長也確實不小,導致澳大利亞的軍費節節攀升。
但好訊息是政府仍然是盈餘狀態,雖然盈餘的只有700萬澳元左右,但畢竟用不到一千萬的人口就撐起了列強水平的海軍,還能夠實現盈餘已經非常不錯了。
王室專項資金也從去年的54.25萬澳元增長到64.17萬澳元,王室專項資金也在伴隨著澳大拉西亞經濟的發展慢慢增長。
這也算是阿瑟留給後代的一點福利,將來澳大拉西亞發展起來之後,王室專項資金增長到上百萬甚至數百萬澳元也完全沒問題。
就算將來王室財團經營不善,也可以憑藉每年從政府獲得的資金,讓整個王室所有成員保持高貴而奢華的生活,至少做一個富家翁是完全沒問題的。
這也是阿瑟的設想。阿瑟對於後代和繼承人的培養是不遺餘力的,但如果將來繼承人的能力不太行,在阿瑟看來沒有把握能夠控制好整個國家的前提下,那麼阿瑟就會考慮削減王權,將澳大拉西亞推向君主立憲制。
這麼做也能緩解王權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後世之君想要成為一個開疆擴土之君或許很難,但憑藉著王室財團,做一個守成之主應該不成問題。
再不濟也能守在澳大拉西亞這一畝三分地上,過過自己的奢華,平淡的日子。
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一個沒有能力的專制君主,很有可能會將整個王室推向深淵。
得益於財政的盈餘,澳大拉西亞政府的可用資金已經達到了兩億四千萬澳元,資金已經越花越多。
這對於將來澳大拉西亞在海軍或者其他方面的大肆擴張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畢竟資金充裕才能好辦事,面對戰爭這樣的巨大消耗也才能有所保障。
農業方面繼續維持著去年的水平,人均耕地增長了一點點。如果說去年的人均耕地面積在2.28英畝左右的話,那麼今年的人均耕地面積就正式超過了2.3英畝,當然,也只是在2.3英畝左右。
三千字第二更,求支援,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