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擁擠的對辦公造成影響之前,阿瑟覺得大家擠在目前的政務院也已經夠用。
國家的財政嘛,能省就省,用作其他的建設或者陸軍海軍的擴張不好嗎?
至於派遣使者參加資政院開院典禮的事情,阿瑟果斷地將其交給了外交部長安德魯。
在他們的高層沒有下定決心進行徹底的改革之前,這注定是一場有頭無尾的表面改革。
阿瑟覺得也沒有參與的必要,當然,如果他們想要訂購戰列艦,那阿瑟也是歡迎的。
至於購買糧食的請求,阿瑟果斷的同意了。東亞目前的水災比較嚴重,難民高達上百萬人,也對糧食的價格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別的不說,在原本糧價的基礎上提高一成也是很正常的吧?可別小看這一場能夠給澳大拉西亞帶來不小的收入,正好也能趁機更換一下糧食戰略儲備中的陳糧舊糧。
除了這些訊息之外,八月底還有一條好訊息,那就是愛迪生成功發明了有聲電影,將電影拉入了新時代。
當然,所謂的發明,其實是發明了可以商用的有聲電影技術。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的1900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就已經在巴黎放映。
但畢竟那時的技術還不成熟,有聲電影完全做不到商用,影響力自然也不大。
阿瑟對於有聲電影比較重視,畢竟自1910年誕生開始,僅僅發展了20多年的時間,有聲電影就成了一個全球現象,也讓美國的好萊塢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
當然,讓美國在有聲電影方面成功超越歐洲各國的,實際上是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於新的技術的懷疑態度。
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因此有聲電影在歐洲受重視程度並沒有美國高,這才讓好萊塢成功地成為世界電影的標誌。
有聲電影的誕生,標誌著電影工業大發展的時代馬上到來。
阿瑟自然清楚電影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斂財手段,同樣也是對外宣傳,傳輸文化以及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在文化輸出方面,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電影。傳統的書本,音樂,藝術只能影響愛好這些的小部分人,並且進度還很慢。
但電影不同,電影只用那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能夠輕鬆影響全世界。
早在幾年前,澳大拉西亞有過電影廠,還播放過無聲電影。
但阿瑟實在對這種無聲電影不感興趣,因此只是第一次觀看之後,便不再關注。
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後,阿瑟透過詢問肯特管家得知了澳大拉西亞電影行業目前的發展,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和阿瑟的觀點不同,肯特管家對於無聲電影很感興趣,因此王室財團也對幾個電影廠投入了不少的資金。
目前澳大拉西亞一共有三大電影廠,分別是皇家電影廠,維多利亞電影廠和澳大拉西亞國家電影廠。
從這些名字中也能夠聽出來,這三家電影廠全部都有王室財團的背景,並且控股基本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澳大拉西亞一共800多萬人的規模能夠養活三家電影廠,沒有王室財團的幫助是根本不可能的。
這個時代的電影發展可沒有後世那麼龐大,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前,這些無聲電影廠如果沒有好的作品的話,虧空甚至破產是很容易的事情。
既然有聲電影誕生了,那麼澳大拉西亞對外文化輸出也可以開始了。
當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透過各種各樣的電影,在澳大拉西亞人的心中形成一個固有印象,那就是所有移民都是澳大拉西亞人,澳大拉西亞人應該團結起來。
用一個新的民族來將澳大拉西亞的所有移民全部包容進來,這是解決澳大拉西亞移民爭端的最好辦法。
有個好訊息,澳大拉西亞這片地區之前是殖民地,在之前甚至是一片荒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