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內閣部長們來說,他們的職位得到了肯定,從內閣部長變成了內閣大臣,這個稱呼也變得更加像一個君主制國家。
但壞訊息是如果這份決議執行下去,首相將會擁有任命副部長的權力,來插手他們手中各部門的事務。
在這份決議下達到內閣政府進行商議之後,內閣的態度很是曖昧,基本分成了兩派。
以瓦爾特首相為首,外交部長安德魯,工業部長皮埃爾,教育部長理查德對於這份決議並未發表任何意見,明面上似乎是處於預設的態度。
瓦爾特首相自然不用多說,本來首相的職權就不是太大,如果能任命副部長的話,也算是一個好訊息。
而其他幾位部長也是下一屆首相的競爭人選,雖然短時間內看他們的部長權力會遭到削弱,但如果他們登上首相的職位了呢?
而另一派有一些不同意見的,則是以民生部長亨里斯,以及兩位新的農業和交通運輸部長為首。
他們認為首相任命副部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也會加大各部門之間內部爭端的可能性。
這對於政府的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個忙於內鬥的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也會大幅度降低。
內閣政府誕生了不同的意見,最終能夠決定的也只有阿瑟了。
5月31日晚,在選舉月結將到來之前,幾位內閣部長聯合求見阿瑟,陳述這次內閣改革不合理之處,並且請求阿瑟對於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一定的修改。
雖然瓦爾特首相樂見於自己的權力增長,但也不能光明正大的站出來支援之前的決議。
這不就代表著他是一個爭權奪利的人嗎?如果這麼做的話,恐怕會喪失阿瑟對其的信任和好感。
這也是瓦爾特首相聰明的地方,雖然傾向於支援之前的決議,但他卻明白,這件事最終能做決定的只有阿瑟,自己只有靜靜等待結果的權利。
阿瑟對於此次事件也十分重視,說到底這還是他的一次疏忽,導致了這次事件。
在臨近六月初的這天晚上,阿瑟臨時召開了內閣會議,並且徹夜商談關於內閣改制的事情。
雖然沒有人清楚這天晚上那個會議到底商談了些什麼內容,但從第二天皇家議會下達的修改決議上,就能夠看出阿瑟的改變。
根據6月1日皇家議會下達的決議,內閣的改制和席位的增加仍然保持不變,但取消了首相任命副部長的許可權,讓各部門的職權能夠統一,增加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政府部門內鬥的可能性。
同時,對於財政和國防兩個極為重要的部門,其大臣人選並不是阿瑟直接任命,而是阿瑟提出三到五名人選,由眾議院進行選舉,得出最終的國防大臣和財政大臣。
對於阿瑟和眾議院來說,這也算是各退一步,能夠得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畢竟阿瑟提出的人選肯定是忠誠於自己的,這也代表著最終的國防和財政大臣是忠於阿瑟的,哪怕會經過眾議院的選舉。
另外,幾個新增的內閣席位也有一定的改動。
王室事務大臣由阿瑟親自任命,一般職務是負責政府和王室之間的事務處理,畢竟對於一個君主制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君主之間的行為統一性。
大法官和國務大臣(副首相)採取和財政以及國防大臣一樣的選舉方式,由阿瑟提名三到五名人選,最終經過眾議院選舉之後,誕生最終的大法官和國務大臣。
而眾議院議長則由眾議院選舉得出,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位,眾議院議長的任職年限僅有兩年,這也代表著眾議院議長是內閣政府中輪換可能最快的職位。
接下來就是澳大拉西亞大主教,這是一個由阿瑟親自任命的職位。
澳大拉西亞大主教負責統籌管理澳大拉西亞新教協會,同時還兼任著澳大拉西亞新教總主教。
阿瑟還打算成立澳大拉西亞基督教協會,來確保其他基督教的權利也能夠得到保護,避免信仰非新教的歐洲移民對澳大拉西亞減少興趣。
大主教掌控著澳大拉西亞的宗教,並且因為其特殊的身份,也代表這將是一個終身制的職位。
因此大主教的人選必須掌握在王室的手中,這也是除了王室事務大臣之外,內閣部門中唯一一個由阿瑟親自任命,並且不需要經過任何選舉的職位。
如果說之前的舊提議讓眾議院有些膽戰心驚的話,那麼新的提議對於眾議院的議員們來說,那可就是陽光明媚了。
新的提議將16個內閣席位中10個職位交由眾議院選舉得出,並且,對於財政,國防,國務以及大法官等四個職位也擁有阿瑟提名後的選舉權。
而阿瑟能夠親自任命的職位,僅僅只有王室事務大臣和大主教,雖然這兩個職位的任職年限基本都沒有限制,甚至只要阿瑟不罷免他們的職位,基本上這兩個職位可以說是終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