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思考了一會兒之後,阿瑟這才在兩份提議上籤署了自己的決定,並且叫來侍衛將其送到皇家議會。
5月30日,皇家議院正式向眾議院下達了關於兩份決議的最終處理意見,並且交由內閣政府進行討論。
兩份決議最終被合併到了一起,內閣席位也成功增加。
只不過增加的席位並不像議員們所想的那樣,被眾議院選舉出來,而是直接由阿瑟或者將來的君主任命,任職時間同樣為四年。
具體的決議如下:經過阿瑟和皇家議會的協商決定,改革澳大拉西亞的內閣政府。
改革後的內閣政府除了八個部門的大臣和首相也就是首席大臣之外,還包括七個阿瑟親自任命的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眾議院議長,國務大臣也就是副首相,以及王室事務大臣,財政大臣,國防大臣)。
改革後的內閣政府徹底成為澳大拉西亞的最高政府部門,並且內閣政府成員不再擔任皇家議院議員。
內閣政府一般向阿瑟和皇家議院負責,但眾議院也有監督權。
如果眾議院對於內閣政府某位官員或者整個內閣政府不滿,可以提出決議申請彈劾某位官員或者整個政府。
當然,最終的彈劾除非透過率超過百分之七十五,否則就要上報到皇家議院和阿瑟的手中。
這也代表著除非眾議院聯合起來,否則就會喪失對於內閣政府的管轄權。僅僅剩下的監督權也受著很大的限制,這也是澳大拉西亞王權的巔峰。
除此之外,內閣部門的部長也正式更名為部門大臣,內閣首相的正式稱呼也改名為首席大臣。
從此刻開始,澳大拉西亞的內閣席位將增加為16個,阿瑟徹底掌控著7個,眾議院選舉9個。
為了補償眾議院,阿瑟決定允許時任首相任命每個部門各一個副部長,任期為首相的任期。
但各部門的部長仍然由眾議院進行選舉,這樣可以將內閣首相和各部門大臣這些由眾議院選舉的職位徹底分化,阻斷了這些職位聯合在一起的可能性。
畢竟政府首相會威脅到部門大臣的權力,也會讓各部門的大臣對於首相產生幾分忌憚的心理。
在內閣政府都互相猜忌和不信任的情況下,自然也不會團結起來,對於王權形成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內閣徹底改制之後,阿瑟將比較重要的財政大臣和國防大臣徹底掌握在了手中。
不過這項規定引起的反應是最低的,畢竟哪怕在之前的內閣中,財政和國防這兩個部門的部長職位也被阿瑟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是根本不可能依靠選舉就能夠獲得的兩個職位。
這次內閣改制對於政壇的影響不可謂不大,這可以說顛覆了目前澳大拉西亞頂層政治的格局。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這次內閣的改制極大的加強了王權,無論是在明面上還是在實際上。
雖然補償給了內閣首相每個部門一個副部長的職位,但各部門都被大臣們掌握在手中,副部長能不能獲得權力還要另說。
內閣體制思考了很久,查了很多資料,所以只有兩千字了。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