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為湧入了大量的移民,再加上更多的土著從事於農業方面的勞動,1907年澳大拉西亞的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了六百七十萬噸,達到了國家自成立以來的糧食產量新高。
如果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人均消耗糧食來看,光是1907年生產的糧食就足以養活兩千多萬人口,更不要說澳大拉西亞還有發達的畜牧業帶來的各種肉類和奶製品。
也正是得益於更多的移民和土著,澳大拉西亞的人均耕地面積上漲了一成左右,這還是在農業人口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如果按照1907年的人口增長速度來看,再要五年的時間,澳大拉西亞的人口就可以正式突破千萬。
一戰前應該能有一千多萬,雖然比不上其他列強,但人口問題也算是沒有那麼嚴重。
更重要的是,澳大拉西亞的英國裔比例一直處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合格線,這也是澳大拉西亞國內穩定的一大因素。
同樣節節升高的還有澳大拉西亞的人均年收入。自從阿瑟來到澳大利亞,這片地區的人均年收入就處於不斷增長的過程之中。
而截至1907年年底,澳大拉西亞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43澳元,澳大利亞地區人均年收入為44澳元,紐西蘭地區人均年收入為40澳元。
而兩個殖民地新幾內亞和帝汶的人均收入分別為35澳元和14澳元。
帝汶的人均年收入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畢竟帝汶成為澳大拉西亞的殖民地也才過去了幾個月,目前帝汶最重要的工作是恢復秩序和穩定。
目前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地區已經接連步入到了人們夢想中的幸福生活,在吃穿不愁的基礎之上,澳大利亞人的醫療和教育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目前的澳大拉西亞人已經普遍有了存款,並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小有資產。
在王室財團的資助之下,澳大拉西亞在這段時間誕生了大量的小資階級,同時還有大量的小型作坊和工廠,以及私人名義開辦的商店,攤鋪等。
這些也為澳大拉西亞的經濟繁榮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也變相的帶動了澳大拉西亞經濟的發展。
目前的悉尼已經擁有三條最繁華的商業街,裡面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廠商,來出售和推銷他們的產品。
隨著澳大拉西亞的經濟發展,澳大拉西亞的名氣也在歐洲越來越大。
這也是澳大拉西亞的歐洲移民越來越多的原因,在保障了衣食住行以及醫療教育的前提之下,澳大拉西亞的移民吸引力似乎已經不弱於美國。
當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澳大拉西亞不僅沒有黑巧克力,並且還可以擁有大量的土著勞力,免費為並且還可以擁有大量的土著勞力進行工作。
雖然是採用租借的形式,但畢竟也擁有足夠的勞力為自己工作。這讓很多夢想成為農場主工廠主的歐洲人的夢想得以實現,畢竟自己當資本家,可要比去美國被別人壓榨好的多不是嗎。
畢竟澳大拉西亞工人和平民的福利待遇政策早已經在歐洲和美國傳播,不少人對於阿瑟這個努力維護平民利益的君主抱有好感,哪怕自己身處自由的共和國家。
哪怕是處在像英國和德國這樣公認的世界列強國家,人們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待遇能夠像在澳大拉西亞的人們那樣被堅定的保障。
雖然澳大拉西亞的工人們的收入比不上列強國家,但他們完全不用擔心工資被剋扣,被壓迫,被剝削。
不僅上班的工資會按時發放,澳大拉西亞的工人們還會享受合法節假日,節假日加班工資翻三倍,重要節日祝福和慶祝小禮物的待遇。
畢竟各大工廠擁有大量的土著勞力可以剝削,自然也就不用冒大量的風險去剝削那些工人們。
土著用起來多順手啊,既不用擔心死活,心情不好還不用管飯,並且每死亡一個土著,政府就會重新派遣土著過來補充,完全不用擔心土著不夠用。
畢竟光是澳大拉西亞目前控制的地區就擁有上百萬的土著,和荷屬東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擁有的土著高達上億,澳大拉西亞消耗土著的速度完全比不上土著自己繁衍的速度。
目前農業方面使用土著最頻繁的地區是新幾內亞殖民地。新幾內亞殖民地僅僅擁有三萬多人,但卻擁有高達十萬名土著在此從事農業方面的勞動。
而新幾內亞的農作物產量,佔據澳大拉西亞王國總產量的十三分之一,高達五十二萬噸左右。
光是新幾內亞所生產的農作物,就足以養活新幾內亞,帝汶和紐西蘭三個地區。
更為重要的是,新幾內亞的面積並不小,目前耕地方面的開發也只是剛剛開始。
如果在這片地區投入幾十萬土著,完全能夠成為澳大拉西亞的大糧倉。到那時候,光是新幾內亞的產量就足以養活千萬人口。
得益於國內的糧食產量,澳大拉西亞目前已經在除了帝汶之外的每個州都建立了一個或多個大型糧倉,其中最大的當屬新南威爾士州的紐卡斯爾糧倉,儲量超過二十萬噸,能夠滿足上百萬人口一年的糧食需求。
而紐卡斯爾糧倉的規模之所以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因為首都領地面積並不大,自然更加看重工業和經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