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級戰列艦的艦身長度為146.1米,艦身寬26.8米,吃水深8.67米。
這艘戰列艦人員編制為988人,常規排水量達到18490噸,滿載排水量20910噸。
因為預計採用和無畏號一樣的四臺蒸汽渦輪推進機組外加18臺鼓輪燃煤蒸汽鍋爐的設計,君主級戰列艦的航速和無畏艦相差不大,最高航速預計也能達到21節。
裝甲防護方面,君主級戰列艦沿用了拿騷級戰列艦的裝甲防護系統,防護最強的地方是弦側中部的裝甲帶,厚度為300毫米左右,提供機艙和鍋爐艙的防護。
而主炮塔正側面和指揮塔的防護裝甲厚度為280毫米,這一防護水平和無畏艦的最大防護水平齊平。
拿騷級戰列艦為了減輕重量,舷側裝甲採取了從中間向兩端逐漸削減的方法。
而君主級戰列艦並未在舷側裝甲上進行削弱,也導致預計的滿載水量君主級戰列艦要比滿載水量的拿騷級戰列艦多出將近四百噸。
總結來說,除了目前火力系統仍然採取德國主流的280毫米火炮之外,動力系統和裝甲防護系統都能夠做到和無畏艦平衡,裝甲防護甚至更為優越。
只要在將來把火炮全部改裝為45倍口徑甚至50倍口徑的305毫米主炮,君主級戰列艦將成為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無畏艦,做到全方位的改進。
君主級戰列艦設計完成之後,阿瑟的心情十分愉快,甚至給所有參加圖紙設計的專家們一人一張一萬澳元的支票。
雖然接下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投入生產,並且生產也將會面臨一段時間的摸索,軍艦真正下水可能要等到兩三年之後。
但澳大拉西亞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無畏艦,這對於阿瑟來說已經足夠了。
更何況,大部分列強國家目前也只做到這種程度,能有個關於無畏艦的設計圖就已經不錯了。
澳大拉西亞在無畏艦方面,或許會走在一些列強國家的前面。
雖然澳大拉西亞的君主級戰列艦保密工作做的很好,但威廉二世還是得知了澳大拉西亞的無畏艦設計。
雖然威廉二世驚訝於阿瑟並沒有著急忙慌的生產拿騷級戰列艦,而是根據拿騷級戰列艦和現有的無畏號戰列艦的技術資料,來生產更加優秀的屬於澳大拉西亞自己的無畏艦。
但面對英國和澳大拉西亞同樣選擇新技術蒸汽輪機而不是之前老式三缸往復式蒸汽機,威廉二世還是陷入了沉思。
拿騷級戰列艦所採用的老式三缸往復式蒸汽機和搭載的燃煤鍋爐已經經歷了許多考驗,實用效能自然不用擔心。
但他真的能媲美英國所採用的蒸汽輪機技術嗎?恐怕不止威廉二世,就算是德國的專家們也不太敢肯定。
他們之所以將拿騷級戰列艦採用的動力系統暫定為老式技術,更多的也是想看看無畏號戰列艦海試之後的真正資料,到底會不會出問題再另做打算。
但目前從德國所瞭解的三艘無畏艦設計上來看,傾盡德國之力所改造的拿騷級戰列艦在動力系統上反而處於落後地位。
為此,威廉二世下達了兩項決定,一是想辦法再次對於拿騷級戰列艦的動力系統進行改進,將預計的最大航速保持在和無畏號戰列艦以及君主級戰列艦一致的二十一節。
第二就是命令德國各大軍工廠對於305毫米火炮開展大範圍研究,在新型戰列艦統一採取305毫米火炮的前提下,德國在這個行業也一定不能落後。
阿瑟也和威廉二世也進行了簡單通話,雙方達成了一項重要貿易,澳大拉西亞將君主級戰列艦的設計共享給德國,換來德國將來三年內在火炮技術和潛艇技術方面的共享。
這一點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還是很重要的。雖然目前德國並未掌握305毫米45倍徑的火炮技術,但在兩年多以後,德國就後起直追,成功研發出了50倍徑的305毫米火炮。
這將極大的加強軍艦的火力,絕對是發展軍艦不容錯過的一項技術。
其次就是德國的潛艇技術。截止目前為止,德國的潛艇技術在列強方面其實是落後。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在潛艇剛剛誕生之時,並未太過重視這項技術的發展。
德國的第一艘潛艇甚至是在1902年,根據一位西班牙工程師的設計而建造的鱒魚號潛艇。
直到1904年,德國海軍才成立了潛艇建造辦公室,專門負責德國海軍潛艇的建造事宜。
到目前為止,德國掌握的潛艇技術並不先進,但德國在潛艇的發展上擁有足夠的潛力。
而且現在澳大拉西亞最有可能獲得潛艇技術的來源也就是德國了,阿瑟也自然不會放棄這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