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俄國範圍內的全國大罷工是促使俄國被迫同意承認戰敗的因素,那麼這次流血事件所導致的一系列革命,就是俄國不得不請求來自國際社會更多支援的原因。
這次的所謂革命,實際上是一次長時期的社會動亂事件。在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恐怖襲擊,罷工,農民抗爭,暴動和起義不斷的在沙俄帝國各大地區誕生,讓沙俄帝國在擁有足夠外患的情況下,也誕生了滅國危機一般的內憂。
這場所謂的革命,沒有任何組織,也沒有任何的目標,甚至也沒有單一的原因。
如果愣說原因的話,那麼主要就歸咎於幾十年內的國家動亂,和俄國民眾對於羅曼諾夫王朝的不滿。
當然,數十年前俄國國內的改革不力,以及部分少數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之一。
這場革命在日俄戰爭失敗之後更加激烈,雖然沒有歷史上那樣的規模,但也絕對稱得上是滅國危機。
德俄談判重啟之後,進度是非常快的。德國人抓住了俄國新敗以及內憂外患之際,許諾大量的貸款來幫助俄國穩定國內的秩序,恢復國內的生產。
並且願意支援俄國未來在遠東的擴張,德國願意以成本價提供給俄國一批德制裝備,並且願意放棄條約中關於提醒法國旅行法俄條約的規定。
而法國這邊,只願意提供給俄國一小筆貸款,來幫助俄國穩定歐洲地區的生產。
至於遠東地區的事宜,法國一概未提,明顯已經不再支援俄國對於遠東的行動。
這樣明顯的差距也並未導致俄國放棄和法國之間的盟約。
但事情的轉機也跟著出現。
原本的歷史中,因為俄國在戰爭中慘敗的原因,英俄之間在遠東,近東和中亞的競爭也基本消失。
但現在不同。雖然俄國經歷了失敗,但更像是因為國內的危機,不得不承認失敗。
再給俄國幾年的發展時間,俄國仍然還是遠東地區的霸主。
近東和中亞問題就更不用說,俄國在這兩個地區的力量並未削弱,和英國的競爭也仍在繼續。
因為競爭仍然存在的原因,也導致原本歷史上發生的英俄和解沒有進展,甚至因為上一次漁民危機更加嚴重。
雖然最終因為法國調停的原因,俄國和英國關於漁民危機達成了和解,但並未對遠東和近東的危機進行解決。
簡單來說,原本歷史上戰敗的俄國已經不再是英國爭霸的主要對手,但現在並未經歷太大失敗的俄國,仍然是英國在中亞遠東和近東,特別是印度和中東地區的最大對手。
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地位有多重要?大英帝國之所以是帝國,就是因為印度帝國的頭銜和資源。
如果喪失了印度,那麼大英帝國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聯合王國而已。
因為俄國仍然對於印度有著威脅,英國對於俄國的態度仍然保持著警惕和敵視,並未因為英法協約的簽訂而導致和解。
英國和俄國的矛盾也成了法國最頭疼的問題之一。英法協約之後,英國和俄國都成了法國的理論盟友,是法國對抗德國的強大助力。
但問題是,英國和俄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並且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根除。
更加重要的是,俄國已經開始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接觸,並且俄國對於遠東的野心人盡皆知。
但法國並不希望俄國將目光繼續放在遠東,法國人希望俄國履行自己盟友的義務,在德國的東面,牽制德國人大量的主力。
如果法國繼續大力支援俄國,不僅不符合本國的利益,同樣也會導致英國的不滿。
因為俄國目前重視的地區,恰恰是大英帝國同樣重視的地區。俄國和大英帝國在遠東,近東,中亞等地區有著強烈的競爭關係,自然不允許法國對於俄國進行大量的支援,讓俄國再次有力量佈局這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