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戰爭的局勢在七月有了轉變。
首先是7月13日,沙俄帝國心心念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終於竣工,也終於將這個領土龐大的帝國首尾相連。
鐵路竣工對於沙俄帝國的好處是不可想象的。他不僅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沙俄帝國歐洲地區和亞洲地區的交流和運輸,同樣也對沙俄帝國國內的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這也更加方便了沙俄帝國從歐洲向遠東調兵。
從八月開始,每個月都能有四萬多名俄國士兵抵達遠東,加入遠東的戰場。
在短時間內,沙俄軍隊也確實做到了和島國軍隊的平衡,除了攻防戰異常慘烈之外,領土的變更倒不是太多。
截止1904年9月,遠東戰場一共擁有二十八萬俄國軍隊和四十三萬島國軍隊,加起來就是七十多萬的軍隊。
隨著俄國和島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投入越來越大,短時間內結束戰爭已經基本沒有希望。
兩個國家都做好了持久戰的打算,並且分別向自己的盟友法國,英國尋求更多的資源和資金支援。
當然,因為這場戰爭而擴大的軍火需求也不再是澳大利亞一國獨享。
法國,美國,英國,德國等眾多國家都參與了這次軍火貿易,向俄國和島國出售了大量的軍火。
不過因為各自的盟友條約,法國的軍火只對俄國出口,而英國的軍火也只對島國出口。
再加上德意志帝國對於沙俄帝國的拉攏,並未出口武器給島國。
這也導致實際上同時向兩個國家出口武器的只有澳大利亞和美國。
不過澳大利亞還是憑藉著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先進武器,獲得了比美國軍火更多的市場比例。
澳大利亞在這次戰爭中的軍火出口規模僅僅次於英國,甚至略高於法國,足以見得在這次戰爭之前就進行提前佈局是有多麼重要。
隨著時間的推進,太平洋艦隊的旗艦皇太子號也維修完成,重新加入了太平洋的編隊中。
這也導致太平洋艦隊對於島國的聯合艦隊形成了微弱的優勢,這也是陸地戰場上陷入持久攻防戰的原因。
實際上,如果單單隻論戰鬥力的話,島國軍隊其實是佔優的。這個國家在維新之後,對於陸軍和海軍的裝備都進行了大規模更換,訓練更是仿照陸軍第一的德意志帝國以及海軍第一的大英帝國,進行了相對嚴格的訓練。
而俄國軍隊,除了少部分精銳軍隊的訓練度領先於島國軍隊之外,還有大部分軍隊的訓練堪憂,甚至連武器裝備都十分落後。
並且因為運輸限制的原因,目前遠東地區的島國軍隊幾乎是俄國軍隊的兩倍,人數上面也有著十足的優勢。
如果不是太平洋艦隊能夠憑藉著微弱的優勢,偶爾對於陸軍進行一點火力援助的話,恐怕旅順的堅守也不會這麼順利。
雖然目前旅順攻防戰仍然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但實際上的巨大傷亡也只有俄國和島國兩個國家清楚。
雖然這些傷亡不至於讓兩個國家元氣大傷,但在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之前,這些損傷也足夠肉疼了。
截止到目前為止,島國和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支出分別為一億三千萬日元和九千萬盧布,均已經超過了一千萬英鎊。
如果旅順攻防戰繼續保持這樣的平衡,那麼對於兩個國家的開支來說都是十分巨大的,並且還會伴隨著大量的人員傷亡。
島國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並且相對於沙俄帝國來說,島國反而是更加不能輸的那一方。
沙俄帝國的基本盤在歐洲,哪怕遠東的霸權丟失,也不會對國家的地位造成太大的衝擊。
但島國可不一樣。島國的基本盤就在東亞,並且是一個海上的島國。
如果島國在這次戰爭中失敗,並且丟掉了自己發展多年才得來的海軍,那麼島國的霸權夢將徹底破碎,島國最多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強國,想要染指列強更是不可能。
這種事情越想越可怕,島國人也自然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真正發生。
所幸戰爭爆發後不久,島國就在國內進行了先後兩次初步動員。
這兩次的動員為島國增加了將近四十萬的可用軍隊,其中有一半已經被派遣到了戰場。
為了早點獲得戰果,將戰爭重新轉變成遭遇戰而不是攻守戰,島國再次派遣了二十萬的軍隊,對於戰場的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進行佔領。
相較於沙俄帝國需要一個多月的運輸時間來看,島國軍隊的運輸時間只需要不到兩三天,擁有著絕對的優勢。
事情也如同預料的那樣,再次增加了二十萬軍隊之後,遠東地區俄國軍隊和島國軍隊的比例就來到了將近一比三。
大量的島國軍隊也讓沙俄帝國的應對越來越困難,再加上死傷慘重和後勤供應不足,旅順也逐漸有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