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市場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世界上的經濟競爭本來就極其慘烈,哪怕是北約內部國家,競爭也是慘烈得不行。
再增加原本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競爭,市場將會變得更小。
“所以說,無論如何,西方國家都不會真心希望我們發展起來?”馬卡洛夫不是政治家。
也不是經濟學家。
謝凱的解釋,讓他卻能很直管地理解。
競爭,無處不在。
“換成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公司,都不希望有競爭對手,希望所有的市場都被他們佔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有更高的利潤,就可以在技術研發中投入更多,技術領先更多,競爭力更強……”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沒人喜歡有競爭對手。
紅旗集團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美國同樣也是藉著兩次世界大戰這樣發展起來的。
原本有蘇聯的壓力,所以美國分了不少利益給西方國家,這些利益能保證西方國家聽話。
蘇聯沒有了,北約國家也就沒有了內部競爭壓力,然後,內部競爭也就開始了。
“所以,蘇聯解體後,歐共體透過了《歐洲聯盟條約》,這條約,還有兩個多月就生效了……”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管理者,不是政治家。”馬卡洛夫打斷了謝凱的話。
他不想繼續聽下去。
越聽,他就覺得烏克蘭這樣的國家前途越黯淡。
西方不可能讓烏克蘭發展起來的。
國家都發展不起來,造船廠怎麼可能發展?
何況還是整個北約之外唯一一家可以製造航母的造船廠。
更沒有機會發展起來。
這一次,挪威人跟美國人聯手,讓他們自己動手撤除了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就是最明顯的。
即使知道,又如何?
他改變不了任何東西。
畢竟,他只是一個造船廠的廠長。
“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聯盟。這些技術,是集中整個聯盟資源跟努力得到的成果,這也是聯盟對抗北約的基礎。就這樣放著,是浪費……而最終,這些技術資料,也沒有可能再得到使用。我們得到,就不同了。一開始,或許我們只是為了改造賭船而需要了解結構設計,但是以後呢?”
謝凱的意識很明白了。
有些話,不能說。
他也不會說。
現在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幾個了。
蘇聯倒下了,在這條道路上負重前行的,扛旗幟的就只有中國了。
“你的意思,這些資料你們才是最適合的繼承者?聯盟的資源跟努力得到的成果,你們憑什麼繼承?你們付出了什麼?”馬卡洛夫火了。
臉色陰沉地看著謝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