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從發動機上取幾個感測器,包括配件,擴大實驗規模,全程讓蘇聯技術人員參與。”
見蘇聯人不接受事實,鄭宇成直接下了命令。
東風動力廠是404下屬單位,最高負責人發話,動力廠的人立即開始行動。
蘇聯人為了防止中國人造假實驗資料,也讓人全程參與跟進,並且對實驗過程作出評估。
時間已經不早了,實驗依然在繼續,蘇聯人卻沒有絲毫睡意。
中方人員同樣沒有睡意,既希望是感測器造成的故障,又不希望是感測器造成的故障。
一個小小的感測器,讓一架昂貴的戰機墜毀,並犧牲一位優秀試飛飛行員,中方有些無法接受。
更讓所有人不敢面對的是,蘇聯提供的發動機,連感測器都出現問題,花費這麼大代價引進的技術,還可靠嗎?
蘇聯人無法接受也能理解,提供給中國的這批發動機是他們自用的,米格29已經裝配了幾百架。
謝凱沒有去理會他們,直接問動力廠廠長廖東風,“廖總,國內感測器能不能取代蘇聯感測器?難度有多大?”
廖東風詫異,“國產感測器精度還達不到要求……你準備用國產感測器代替蘇聯感測器?”
謝凱知道廖東風想什麼。
國內很多技術人員都認為國產技術比不上蘇聯。
蘇聯在某些領域缺陷表現的越來越突出,蘇27戰機就反應出很多。
連發動機使用的感測器都出現問題,繼續研究下去,估計會發現更多問題。
廖東風也跟蘇聯人學習過,當年蘇聯支援國內建設時,聊東風才從學校出來沒多久。
汪貴林見廖東風看自己,也支援謝凱。
“既然蘇聯感測器不行,就只能用自己的。大不了使用壽命短些,更換頻率高些。繼續使用蘇聯感測器,造成的損失我們無法承受。”
“解決感測器問題,我們就可以繼續生產跟研究。”鄭宇成等人都認可了實驗結果。
謝凱卻並不認為只要更換感測器就能解決所有故障隱患。
“儘可能把所有電子元件換成國產,效能差點無所謂。質量必須可靠……這款戰機已經走出國門,一旦出現大規模故障,未來我們再難以擁有市場……”
謝凱沒去指責蘇聯人。
他清楚蘇聯人電子基礎落後,這批發動機並不是蘇聯人故意坑中國才交付給中國。
在之前蘇聯人就做了介紹,這批感測器是新研發改進,精度更高,能有效提高戰機可操作性。
試飛過程中也發現了。
可誰都沒想過,蘇聯電子元器件基礎材料太差造成……
“或許是蘇聯缺乏經費,沒足夠的經費去支撐更多實驗而導致……”謝凱嘆了口氣。
一個小小的感測器失靈,讓發動機無法接收到來自駕駛艙的命令,在空中重新點火,這是誰都無法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廖東風見謝凱跟鄭宇成等領導沒人反對,“國產感測器就是控制精度差點……這幾年隨著數控技術的發展,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進步了不少,某些電子工業領域甚至比蘇聯好一些……”
“既然這樣還等什麼,馬上處理這些問題,以後從蘇聯進口的每臺發動機全部更換我們的電子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