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況,謝凱早就瞭解了。
為了表示尊重,留下好映像,巴拉布耶介紹時,謝凱還是裝著非常認真在聽。
見謝凱聽的認真,巴拉布耶繼續介紹,“從1985年春季開始設計,88年11月30日出廠,2月21日首飛,今年5月12日首次完成揹負暴風雪號發射的飛行任務……”
介紹時,總設計師滿臉自豪。
安225這樣的飛機確實讓他有自豪的資本。
作為世界上最大型的飛機,即使是對安124飛機的放大,設計跟製造的難度提升,也不是一點點的。
主體結構強度都需要增加很多。
與安124相比,安225無論最大起飛重量還是載重能力,都增加了50%。
主貨艙載重設計250噸,頂部貨架揹負能力為200噸。
整個飛機能在內艙跟背部貨架同時搭載貨物的時候,真正的最大載重能力是320噸!
謝凱對這組資料並不懷疑。
西方世界猜測安225運輸能力至少有300噸,蘇聯人報出320噸,肯定不會誇張。
甚至,他覺得安東諾夫設計局的總設計師、安225的締造者報出的資料還是保守的。
安225空重175噸,載上320噸重量,不到500噸的重量。
而這架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640噸!
他懷疑這架飛機的真實運輸能力可以達到350噸。
這樣載重量的飛機,對整個404的運輸需求有著重大作用。
謝凱聽著聽著,口水就流出來了。
季米諾夫對他的反應越來越滿意。
當即就對著謝凱說道:“謝,工廠里正在建造的安225已經完成一半,你有沒有興趣去看看?”
“有,太有興趣了。”謝凱現在也不裝了。
這些傢伙,絕對是為了賣安225給自己!
謝凱清楚,工廠裡的那架安225只是建造完了機體,機翼還沒運過來呢。
安東諾夫的生產車間非常龐大,這符合蘇聯人的一貫風格。
整個生產車間寬度超過百米,長度更是近兩百米。
要不然,也沒法生產安225這種長84米、翼展88.4米、高度達到18.1米的龐大飛機。
在這工廠裡,人顯得非常渺小。
在車間裡不只是生產安225,還有一架沒有安裝機翼的安124和好幾架小型渦槳飛機,也不知道什麼型號。
見一個車間裡同時裝配數種飛機的混亂狀況,謝凱有些無語。
連國內飛機生產線,都在謝凱提議下改成了脈動式生產,而不是像蘇聯人從一開始到裝配結束都固定在一個地方。
這樣的裝配方式效率非常低。
謝凱清楚,西方人的戰機生產設計跟生產線不可能向蘇聯人開放的。
哪怕是大飛機制造工廠生產線也不可能給蘇聯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