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chdown!”
“又是一個精妙的傳球達陣,伊萊曼寧的傳球穿過了數名防守隊員,徑直找到了最外側的外接手,如同是一把精妙的手術刀,在小範圍的空間內,擊穿了整條諾曼人的防守陣線。”
“我甚至看到兩名防守隊員已經將手伸了出來,即將擊中球,如果依賴曼寧緩慢哪怕0.1秒,這個球的結果都會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儘管伊森奧康納展現出了驚人的適應性和彷彿NFL職業選手般的軀體,但伊萊也同樣拿出了頂尖進攻球員的大心臟,如此年輕,就展現出這般冷靜的終結能力,他是真正的大場面先生。現在雙方回到同一起跑線!”
“綠隊在這個時候選擇兩分強打,他們要一鼓作氣確保領先優勢!”
伊森站在場邊,看著不遠處綠隊的進攻組開始列陣。
這還是本場比賽綠隊第一次選擇兩分附加進攻。
而伊森等的就是這個時機。
“伊森上場了!他選擇作為防守組成員參與這次兩分附加的防守,他替換下了遊衛,這是個相對自己的位置,沒有盯防的任務,讓我們看看諾曼人的伊森究竟帶來了哪些特別的防守戰術!”
此時的伊森·奧康納透過先前的三節比賽已經展現出區別於歷史上任何橄欖球選手的特殊潛質。毫無意外的成為了整場比賽的焦點,受關注程度自然也高於對面的伊萊。
又是一次全新的位置更替,這讓包括現場解說員在內的幾乎所有觀眾都開始好奇伊森接下來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新戰術。
甚至連綠隊的進攻組都顯得有些猶豫,彼此看了幾眼,可以說,此時的伊森在場上一站就能給對手不小的心理壓力。
附加進攻中,PAT是站在15碼線處踢球,而兩分轉換則是在2碼處列陣嘗試達陣。
看起來兩種附加進攻方式都非常容易得分,實際上,兩分轉換的難度要明顯高於PAT,因為這隻有一次機會,反觀PAT,這個距離對於踢球手而言,算是輕輕鬆鬆,除非陷入巨大劣勢或者巨大領先,否則球隊一般都會選擇PAT。
綠隊選擇在平分的時候強打兩份轉換,某種意義上也算是背水一戰。
伊森選擇站鋒線身後……
兩分轉換正式開始,兩名角衛立刻選擇緊盯左側的外接手,而伊森則一個人前往了左路,其餘包括近端鋒、跑衛、全衛在內的多個進攻球員同樣有隊友選擇盯防。
伊森選擇的防守策略非常簡單,讓隊友確保一側的穩固,自己專盯另外一側。
反觀伊萊,在瞬時的選擇中,並沒有找到好機會,面對來襲阿爾伯特,他被迫選擇了移動。
第二時間,伊森身後的外接手,想要繞出來,爭取接球機會,卻被伊森死死卡住身位,甚至差點被伊森直接給擠出了界外,在一對一的較量中,伊森不輸任何人,更別說是身體並不佔優勢以靈活性見長的外接手。
接著伊森就看到前面不遠的近端鋒整個人竄出來,冒著受傷風險強行拉開身位。
轉瞬即逝的空檔!
伊萊出手了,即便只有這一個空檔,即便只有這一個機會,他也果斷的選擇抓住。
橄欖球從阿爾伯特的頭頂飛了過去,越過了另外兩名防守球員,被近端鋒輕巧的接到,他順勢轉身。
接下來,只需要跑入陣區。
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身體橫亙攔在身前,將近端鋒硬是從陣區線上推開!
兩個變線的裁判這個時候同時吹哨,一些觀眾已經起身歡呼慶祝這一次兩分轉換成功。
“現在還不能確定這一次兩分轉換達成,裁判正在緊急觀看底線的錄影視角。這一次ESPN提供了全方位比賽裝置支援,圍繞球場的關鍵區域有超過20臺固定視角的攝像機……讓我們切換到底線視角,可以說在被伊森奧康納推開的瞬間,橄欖球並未整個越過陣區邊線!”
“兩分轉換失敗!”
場中的伊森聽到這個聲音才鬆了一口氣,已經被驚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這不是一場決賽,沒有底線視角的話,這個球大機率要判綠隊完成了兩分轉換。最後可以說就差橄欖球的後端沒有越過底線。
接下來就輪到了諾曼人進攻,伊森頂住了壓力,在身體已經逐漸感覺沉重的情況下,依舊讓陣線穩步推進。
“伊森持球,這一次足足面對三人的包夾,他再次衝了出來!他好像有用之不竭的力量,即便在這個時候仍舊保持絕對的力量壓制!”
“伊森將球傳了出來,找到了防守中區的馬蒂奇,雖然出球的路線已經不如之前那麼完美,球速也有了一定的減弱,但綠隊的防守組同樣也到了筋疲力盡的階段,成功讓馬蒂奇找到了機會。”
“福特拿球,他在關鍵的時候站了出來,伊森為他開路,雙手硬生生的將對手推開!對手已經顯露出體力不支!”
“可以說從下半場開始,伊森就面對對方連番的車輪戰,但是他沒有被擊倒,甚至以一人之力硬生生拖垮了對手!陣區就在眼前!”
三名王牌解說員的語速越來越快,尤其是喬·西斯曼,此時聲音已經顯得有些沙啞。
貴賓包廂內,米婭和麗莎以及凱特三個女人不禁屏氣凝神,三個女人此刻彷彿置身於賽場,就站在伊森的身邊,雙手下意識的握拳,大氣都不敢出。
“堅持住,伊森。勝利就在眼前!”三個女人不約而同的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