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解說員的聲音已經從原本的輕鬆,變成了錯愕。
這也代表了球場內外橄欖球專業人士的想法。
尤其是幾個在場的幾個大學教練,這個時候倒是感覺到頭皮有些發麻。
臨場換位,當然可以有,但是如此頻繁的臨場換位,如此特殊的臨場換位,倒是從來沒有出現過。
潛意識裡,所有人壓根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太難了。
或者說,壓根不具備實現的可能。
橄欖球賽場是相對包容的,任何體型的人都能在橄欖球隊伍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塊頭大的比較敦實的,就去鋒線,腳步靈活動作敏捷的,就擔當外接手,思維敏捷冷靜從容的,四分衛尤為合適,就算是脾氣火爆的,做一個跑衛也不是不行。
可以說每個位置都有相對適合的體型,但也從側面印證,每個位置都是各具特色的。
之前伊森已經展現出了在其他位置創造可能的能力,包括之前的外接手和防守端鋒,這證明他是一位擁有出色適應性的球員,這場比賽一開始又作為近端鋒,又是展現出出色的戰術變換能力。
而此時此刻,居然又跑去當了全衛。
而且還不是表演賽,也不是季前賽,而是最為重要的決賽!
試想一下,一個球員在超級碗走入自己從未待過的位置!
這已經超過了藝高人大膽的範疇,簡直就是瘋了。
而場地中的這個年輕人走過去,所有人在第一時間竟然沒有半點違和感,甚至開始期待他接下來的表演。
優秀的球員反敗為勝,出眾的球員力挽狂瀾,偉大的球員統治一個時代。
“偉大”可能就是對一個運動員最高的評價。
再往上,人們沒有去設想過。
因為即便是偉大的球員,也只是做到了“微小機率”的事情。
但也不能夠“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啊!
但是伊森奧康納做到了!
他先是用出色的身體素質,展現出一個全新的四分衛分類,一種嶄新的四分衛風格。
而今天,他又更進一步,告訴所有人“橄欖球世界某些定律應該改改了”。
誇張點說,就好比是物理學中的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伊森具有超強的適應性,可以完美勝任任何位置。
在場的幾位知名大學教練,罕見的保持了一致。
他們不敢設想伊森的未來,而且誰也不敢保證,他之後會不會出現傷病。會不會如同流星一般飛快的迸發出光芒,然後飛快的隕落。
但有一點這些教練可以保證。
這場比賽結束後,伊森奧康納絕對會讓所有大學陷入一場血雨腥風的人才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