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球在空中飛躍出一道稱得上詭異的弧線,在飛行的中途由原本的自旋變為上下顛倒地盤旋,導致橄欖球的飛行軌跡變得難以捉摸,在剛剛越過糾纏在一起的雙方鋒線時就快速下落。
同一時間,近端鋒羅德·拉特里奇已經提前一步朝前方發起衝鋒,同時張開雙臂,身體一前探,將球穩穩接到。
依託於伊森特殊的傳球飛行路線,進攻協調員伍迪針對性的開發出數個圍繞近端鋒的戰術。
近端鋒在鋒線的外側,相比於跑衛和外接手距離伊森的距離不算近也不算遠,屬於特殊傳球路線最佳的接球物件。
而羅德·拉特里奇為人也稱得上勤懇,平日裡圍繞這幾個特殊的進攻戰術做了大量的訓練。
雙方共同努力下,圍繞近端鋒的戰術往往具有打破僵局的奇兵作用,今天也不例外,羅德·拉特里奇越過了鋒線和線衛,長驅直入狂奔出30碼,才被飛身撲過來的遊衛給撲倒。
“出現了!伊森奧康納標誌性的‘電梯傳球’再次出現,這是伊森·奧康納的獨門絕技,我還從未在其他人身上看到過這一幕。”約翰麥登的聲音透露著興奮。
“依靠出手前的下壓動作,為脫手而出的橄欖球施加一個向下的力道,導致在橄欖球在飛躍的過程中,旋轉方式出現改變,這需要無比精妙的手部力量控制,任何一丁點偏差,都會讓橄欖球的落點大幅偏移。這種稱得上匪夷所思的控制能力,目前我只在伊森身上看到過類似的能力。”帕特·薩默羅爾隨即分析道。
距離伊森第一次在比賽場上使用出這種特殊的傳球能力已經過去了幾個月,度過了最初的驚歎後,橄欖球的相關從業人員也開始試圖搞清楚這種傳球背後的技巧,畢竟——伊森奧康納的身體學不來,但是伊森的傳球技巧並非無從下手。
但是等這些追隨者,真的開始模仿嘗試後,這才感覺到傳出這種球,需要“電子程式般的肌肉控制能力”。
肌肉控制,這是伊森那完美身軀下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忽略的特點。
不管是出色的敏捷,強大的核心力量,歸結到最後,仍舊屬於肌肉控制的範疇。
“他的大腦就像是比正常人多了許多神經元,以至於全身上下每一條肌纖維都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完全掌控。”帕特·薩默羅爾隨即發出驚歎。
“如果再考慮到他本身已經極度強壯的身體……”約翰麥登嘖嘖稱奇。
“他就像是一臺精密打造的橄欖球機器,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零件,同時又擁有這個次時代的軟體。”約翰麥登用了一套具有科幻改變的說辭來形容伊森。
話說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到頂了,沒有比這更為誇張的說辭。
在獨立碗的第一節阿拉巴馬的首輪進攻中,伊森用自己的表現,形象的詮釋了什麼叫做“橄欖球機器”,在從五十碼線開始的跑球中,伊森在前路已經被封死的情況下主動選擇衝入防守最為密集,防守人員最多的中路鋒線位置,在眾人的圍堵中,伊森與對方整條鋒線頻繁的接觸,又多次幾乎要被擒抱,但偏偏伊森每次都能奇蹟般的重新掌控身體。
看到伊森一個人衝入鋒線衝鋒陷陣,隊友們也沒閒著,上前對防守人員進行阻撓,給伊森提供掩護。
一片混戰後,伊森從鏈式防守中成功衝出來,又靠著身體碾壓了中線衛,直接將他撞倒,在內布拉斯加半區25碼線處停下。
新的一輪進攻,伊森再次選擇跑球,熟悉的“Z”字型迂迴線路再次出現,面對拖後的後防大閘安全衛,伊森直接抬手,硬生生連人帶球將其推入了陣區。
“達陣!我已經無法施加更多的吶喊,畢竟,這只是第一節,我得留著嗓子。”約翰麥登失笑著說道。
“這一輪進攻就是伊森完全的個人秀,幾乎沒有依靠任何隊友,僅僅憑藉著他自己一個人擊潰了內布拉斯加的防守組。”帕特·薩默羅爾也感嘆道。
“沒錯,如果說伊森是個橄欖球機器的話,那這臺機器上,顯然有一道終極指令——不顧一切的贏下比賽。我想這才是伊森奧康納的靈魂。”約翰麥登道。
作為官方解說,其實本不應該將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一個球員身上,畢竟職業守則第一條就寫著解說工作應該客觀和公正。
但,伊森·奧康納個人實在太過於耀眼,他的每一次出手,每一次出球都稱得上賞心悅目。而解說員作為媒體渠道的一部分,又承擔著這項體育運動放大鏡和鼓吹手的作用,故而兩個人可謂是每一句話都圍繞著伊森。
“如果有觀眾是剛剛開啟電視機的話,那麼我得提醒你,不要伊森奧康納今天的對手是什麼臭魚爛蝦,那可是在BIG12保持全勝的內布拉斯加玉米殼,由湯姆奧斯本率領的內布拉斯加玉米殼。”約翰麥登反覆重申。
此時場上,踢球手布洛克已經完成了PAT,阿拉巴馬紅潮隊七分領先於對手。
伊森和隊友紛紛擊掌慶祝。
“真正的橄欖球較量,內布拉斯加不可能是我們的對手?對吧伊森,我們真的非常厲害。”邁克爾沃恩臉上泛著微笑。
“說的好像你拿到過球一樣?”肖恩亞歷山大打趣道。
“雖然我沒有拿到球,但我起碼擋住了角位,這間接給伊森騰出了Z字跑球的路線。”邁克爾沃恩立刻說起自己的“功績”。